•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首页|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电磁辐射治理|放射性治理|其他污染治理 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垃圾变废为宝 各国手段不同

    访问: 生活垃圾 来源:中国环保信息网 2010-04-16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国内的特大城市都会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垃圾处理。由于处理得不科学,宣传得不够力度,政策处罚的缺位,致使垃圾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实,垃圾处理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许多国家在处理垃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分时段收集、旧物品的二次利用、利用废品处理厂远程供热等等。总之,他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捡和回收。

    维也纳:垃圾烧砖 远程供热

    维也纳实行“大宗废旧物品回收收费制”,处理旧家具要倒贴;人们可以到跳蚤市场处理废旧物品。

    ◎施.立.松(出国考察)

    在维也纳,你很难不被蓝色的多瑙河、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迷醉,全欧洲人均最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让这座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更为举世瞩目。但在短短的三天考察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维也纳政府垃圾分类处理与变废为宝的模式和市民的环保意识

    维也纳的垃圾采用分类处理模式。行走在维也纳街头,常能发现排放整齐的不同颜色盖子的垃圾桶群;红盖箱装纸类垃圾,黄盖箱装塑料类,绿盖箱装彩色玻璃,白盖箱装透明白玻璃,蓝盖箱装金属类,棕色的盖箱装植物类,黑盖箱装生活垃圾。漫步于居民门前,还能看到2种颜色盖子的垃圾桶,一个放废旧书报,另一个放垃圾。有的箱体上附有详尽的文字,如在塑料类的图示下标有:废弃的塑料袋、包装箱、装洗涤剂、净化剂和淋浴液的塑料容器。箱体上没有令人厌恶的罚款字眼, 也没有“要爱护环境”的呼吁,图示一目了然,给人以亲近感。尽管垃圾桶盖子颜色繁多,但统一规划设计的桶身图案与颜色、文字说明等标识,让维也纳市民包括不懂德语的外国游客也能一眼识别出。这种方法既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自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也方便了垃圾焚烧厂回收垃圾及进一步分类处理。

    在旅游景点,我们还看到不分类的大垃圾桶和众多的小垃圾桶。大垃圾桶一般放在休息的长椅子旁,小垃圾桶有一尺来高,是半圆形,挂在周围的栏杆和树干上,间隔有十来米,随时方便游客丢弃废品。我们还经常看到清洁工人开着小型的垃圾车,取走装有垃圾的袋,同时换上新的垃圾塑料袋。在维也纳街头我们乘坐的观光游览的传统马车,马尾后还挂有污物收集袋“随时待命”。

    维也纳实行“大宗废旧物品回收收费制”,处理旧家具要倒贴。维也纳市规定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要经市长批准,并由具有处理有害垃圾专业经验的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承担。从事垃圾和废旧物品运输的人员和车辆也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导游介绍说,在许多家庭,中小学生承担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维也纳市还设有34个“问题”垃圾回收站和19个无害垃圾中转站。企业和市民可以向这些站点咨询垃圾回收方面的问题,如将大宗废旧物品通过专业公司清运,每立方米需交纳近30欧元的清运费。

    人们可以到跳蚤市场(即周末市场,只有每礼拜六才有)处理废旧物品。维也纳市民一年可以向政府申请两次免费在跳蚤市场摆摊,把家里用不着的旧衣服、玩具、书刊等拿到市场上去卖,到闭市时没卖掉的就不要了。因为如果要拿回家再想扔,就得交垃圾处理费。

    我们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全封闭的史比特劳垃圾处理厂,它不仅成为多瑙河的一景,同时也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花园般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几乎听不到噪音、也闻不到臭味,一开始我还以为我们走错了地方。它是一座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现代建筑,有金色的126米高塔。主体建筑的墙面是用五颜六色的不规则的马赛克和陶瓷片拼贴成的色块和图样,墙面、窗台上还植有形状各异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构成了一个风格独特,充满童趣的艺术世界。它的外观是由奥地利以造型怪诞著称的画家、建筑设计师百水设计。

    史比特劳垃圾处理厂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废气净化处理技术,维也纳每天产生成千上万吨的垃圾都运到此地,先放在可容纳近3000吨垃圾的垃圾仓,再由封闭的传输管进入1150摄氏度高温的焚烧炉,焚烧后产生的废气进行多次分解、清洗,最后成为符合环保标准的气体,再由126米高的烟塔排出。焚烧后产生的物质和废气中分解出的残渣,除极少部分需另行掩埋外,大部分可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同时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入8座热能供应站,联成了长达800公里的热能传送网络,为近20万家住户和4000家大型用户供热(气、水)。由于它拥有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尽管它坐落在市内,但厂房内干净整洁,四周的环境优美。

    维也纳的官员介绍说,类似史比特劳这种集垃圾处理与远程供热于一体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厂,在奥地利各州均有。

    对于一些大型垃圾,不能放进垃圾袋来处理,就单独集中摆放;关于处理垃圾的时间,每个街区和路段的时间是错开的。

    纽约:垃圾“集会”一周两回

    ◎热雨(曾旅居美国)

    在纽约生活的那些年月,我对生活垃圾的概念有了一次全新的改变。扔垃圾既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情,也不是各自为政的私人行为,而是一周两次的“集会”式群体活动。

    我初到纽约,单位发给我们一些日杂用品。其中,有蓝、黑两种颜色的塑料袋。经了解,这蓝、黑两种颜色的塑料袋是专门用于分类处理垃圾的。根据纽约市政府的划定,我们单位公寓楼所处地段,每周四和周日晚上8点之后,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每逢周四和周日晚上8点之后,公寓楼好像举办活动一样热闹。电梯上上下下,大家陆陆续续往底层门厅运送垃圾。我们全楼的住户各自从家里拿出垃圾塑料袋,摆放到大楼门厅公务员事先准备好的大号垃圾袋中。黑色塑料袋用于放置不可回收垃圾,蓝色塑料袋用于可回收垃圾。

    对于一些大型垃圾,比如旧家具、旧电器、书刊等印刷品,不能放进垃圾袋来处理,就单独集中摆放。印刷品如报纸杂志等,需要认真捆好,便于提拿。其他物品,也要摆放整齐。

    同在一座楼生活的人,平时未必都有机会熟识。但是,在集中处理垃圾的时候,大家彼此都要见面。因此,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互相之间的监督。每个人处理自家垃圾的时候,都十分认真细致,既不会洒汤漏水,也不随便乱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垃圾的态度十分小心。从垃圾的生成,就开始重视对它加以必要的预先处理。比如,厨房垃圾事先尽量滤干水汁;易腐、易散发异味的垃圾事先用小塑料袋尽可能封死。

    我们公寓楼是同一单位工作人员的宿舍楼,我们只需把垃圾送到门厅即可。而后,再由公务员用大垃圾袋集装,统一放置到大门外的指定马路边。至于其他居民公寓楼,物业管理部门各有各的做法,但一般做法为:各自把垃圾分类包装好送到大门外的马路边。对一些不可包装的大型垃圾,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马路边。

    关于处理垃圾的时间,每个街区和路段的时间是错开的。比如,我们单位是周四和周日,别的单位可能是周三和周五。每到夜晚的时候,垃圾专用车就开始收垃圾行动。我夜晚有活动外出的时候,经常看到街道上的垃圾车。这些垃圾车和校车差不多享受交通特权,每到一处摆放垃圾的地方,随时在路边临时停车。清洁工就站在垃圾车后面的专设位置上,垃圾车一停,他们就跳下车来,迅速把垃圾搬上垃圾车。

    至于指定摆放垃圾的路边地段,由所在用户负责及时清理干净。这个做法与我们 “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做法差不多。据我观察,各家各户对于自扫门前雪的规定丝毫不敢懈怠。因为,纽约维持环境卫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重罚,公寓也好,商店也罢,没有不怕重罚的。据我留意,在纽约生活近四年,在我所涉足过的地方,摆放垃圾的马路边每天早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关于垃圾,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没有废品回收服务。废旧生活物品只能当作垃圾处理,是不能卖钱的。非但如此,如果随便乱扔包括废旧生活物品在内的垃圾,按规定还需要交纳罚金。我们在别的国家卖旧报纸的做法,在美国就行不通了。所以,我在纽约大街上散步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好心肠的人,把淘汰的旧电脑放到马路边上的时候,还不忘记在电脑上贴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这台电脑还能使用。”言下之意,看见的人如果不介意电脑旧的话,可以拿回家继续使用。

    日本、法国、意大利、新西兰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都实现了垃圾分类。

    海外垃圾分类拾零

    ◎吟秋(曾多次出国公干)

    “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8万吨并呈增长趋势。由于垃圾增长太快,13个垃圾处理填埋场将在四年内填满。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的垃圾危机很快要出现”。

    对于大城市,垃圾处理一直是重要且头疼的问题。专家指出建设一个垃圾处理场需要5-6年时间,且对周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而北京能够建垃圾卫生填埋的地方已经很少了。一面是不断增长的垃圾,一面是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方法,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实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总量”。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把有毒有害的东西分开来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回收利用资源,如纸、玻璃等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等。

    “垃圾分类”喊了很多年,功课也做了不少,大街小巷、住家公园、机关单位的垃圾箱都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字样,但真正做到的有几人?其实人们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是人们没有经过这方面学习或培训,对垃圾分类细节了解不多,只好一投了事。

    国外大城市,如巴黎、东京、意大利同样有人口密集的情况,他们对垃圾分类有细致明确的定位,周到完善的宣传,效果显著。在日本,政府将如何扔垃圾的说明做成大海报,详细介绍“垃圾分成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粗大垃圾”,并有不同投放时间。每一个分类都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和举例,像可燃垃圾主要是废报纸、杂志和书,即使第一次来日本,不懂日语的外国人也明白了什么垃圾属于什么类型。

    香港的海洋公园,我看到三个巨大的“卡通分类垃圾箱”。红色可口可乐的造型是“铝罐回收”;白色普通矿泉水造型的是“塑料回收”;蓝白条纹纸盒造型是“一般废料”。每个垃圾旁边还有个可爱的“卡通” 小人用大手指着垃圾口,好象告诉你“扔在这儿,不要掉地下哟”。海洋公园里小朋友很多,扔垃圾时候分类很清楚。就是很小的孩子,不认字但知道什么东西放什么地方,真是又方便又漂亮。

    在台湾大学一栋教学楼里,垃圾分类做得很细。一楼角落里是放垃圾的地方,墙上有一行大字“环境整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请确实做好垃圾分类”。一溜儿五、六个大垃圾桶,在桶身分别标有“铝箔包、饮料包”、“塑料类”、“金属制品”、“废电池回收区”、“玻璃空瓶”等。有个小桶专门标着“便当盒丢弃桶”。在铝箔包、饮料包桶上方有一行字“请将瓶里内容清理干净再放入”。

    法国巴黎,我住的饭店旁一个垃圾箱是专门装玻璃瓶子的。盖子图例是:酒瓶、药瓶等。装“有机垃圾”桶外的图示是“苹果皮、香蕉皮、菜叶子”等。“牛奶盒、饮料瓶、铝箔盒”等单是一类,装这类物品桶上有明确标识。

    意大利街头的垃圾箱在一个三角路口,一排5个垃圾箱,分门别类。分类方法与法国差不多,不同的是垃圾桶的颜色。“蓝色桶”,用于可回收的玻璃瓶子一类、纸制品等。回收有害物体如废电池一类的是“黄色垃圾桶”。

    新西兰的垃圾桶是不锈钢的,固定在路边的栏杆上。一个桶写着“可循环、可再利用”,桶盖、桶身分别画了绿色的瓶子、纸盒等。另一桶上写着“不可回收”,除了图标还用各种文字写着“不许吐痰”。

    我国垃圾分类可以学习海外这些方法,在垃圾箱上画上相应的物品,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概念,将相关知识渗透到人们意识中,让垃圾分类成为可能。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环境责无旁贷。

    通常情况下西人会在洗菜盆下面的橱柜里安装“碎骨机”。

    北美垃圾 瘦身有术

    ◎王力(旅居美国)

    西人对厨房很为讲究,即便是再普遍不过的公寓,质量再差再不济,冰箱、烤箱、电炉子也是最低必备品,而一旦住了进去,仅在洗菜盆下的“跟进完善”就让长于烹饪的国人反思良多。

    通常情况下西人会在洗菜盆下面的橱柜里安装“碎骨机”,此物连通下水道,举凡鸡骨头鱼刺菜帮子一类的废弃物皆可信手塞入洗菜盆的下水口,接通水电,一阵“轰鸣”过后废物来有踪去无影。

    北美地区大力提倡并普遍安装碎骨机目的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减少垃圾数量,二是最大限度减少垃圾水分。如此而来,公寓垃圾自行袋装处置不再是一句美丽的神话。

    除此之外,洗菜盆下面的玩意儿通常还有“垃圾袋储存筐”、“垃圾袋支撑架”。前者储存塑料袋、后者支撑塑料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真可谓是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也……

    北美地区的公寓一般都辟有“垃圾收集房”,生活废弃物分门别类归属不同的去处,但凡有条件的公寓还会放置一台大型“垃圾挤压机”,以便让那些蓬松状的袋装垃圾瘦身瘦身再瘦身。

    我是个走南闯北的人,自从数年前第一次看到并使用垃圾挤压机以来,在国内去过不少地方也造访过不少楼盘,遗憾的是,竟然没有见过同类的设备。

    虽说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分属不同的阶段,但从“碎骨机”到“垃圾挤压机”却是个完整的链接过程,而二者有机组合才进一步确保“袋装垃圾”的顺利出行。面对于此,好容易才闹明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又一下子坠入“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五里雾中。

    极度困顿不由得让我想起“没钱能使鬼推磨”的地产开发商,真希望他们早点明白最适合人居的地方也一定最适合垃圾过夜……

    西人不仅对管理住宅垃圾有一套,同时对户外垃圾治理也很独到,所谓独,是指招儿不多但绝对好使;所谓到,是说事不难但贵在坚持。

    加拿大的垃圾桶真可谓式样繁多,塑料的、金属的、木制的、水泥的,甚至还有汽油桶改造的,如果没有记错,从加东到加西,唯独没有看到过工艺品类的垃圾桶。与之相比,我们的垃圾桶则无奇不有,譬如小房子,譬如小摆件,一时兴起还敢“譬如国宝大熊猫”。

    两下里比较,我们的精致他们的糙,我们的口小人家的大,如果不分大与小,如果不管糙不糙,彼此最大的区别则在于,人家无论啥模样都套有塑料袋,我们无论啥打扮全是骣穿空心袄。

    尽管没有“塑料袋”就不叫垃圾桶,但某地传媒却严肃设问《为啥不给垃圾桶洗澡》?真是没当过市长不知何为城市学,没管过市政不知市政比家政难多少,有了隔污层,还用得着给垃圾桶洗澡吗?

    一些食品加工厂每天都扔掉上万片面包,从垃圾中找到自己的食物,就等于减少了对地球所造成的负担。

    美国:垃圾桶寻食族有担当

    ◎逝水浪花(曾在美国工作)

    美国有一群“不消费主义者”。他们主要依靠捡垃圾中的食品过活。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穷困潦倒被逼无奈,而是因为他们的理念。他们不购物(包括食物)、不开车、不买房、甚至放弃稳定的工作,尽可能不消耗资源,靠着极为有限的资源生活。这些人用行动与“失去理性”的消费主义保持距离,以减少对企业的支持及对地球环境的冲击。

    荷马大学中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也部分借鉴了“不消费主义者”的理念。他们可以称为“垃圾桶寻食族。”就是从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吃。

    记得来荷马大学留学三个月后,一个同学来我们宿舍送我们一大盒精美的饼干吃。他吃得最欢。吃完后,大家都说很好吃,这时,他笑着说:“这些饼干是我从垃圾桶里捡的。”我们几个差点吐了。不过,他说,我们不必担心。他已经在垃圾桶里捡了一个多月食物了,从来没有因为吃了那些东西而拉肚子或者出现别的毛病。他还说,他曾经在一家食品杂货店工作过,看到过很多很好的食物都被轻易地扔掉了。他挑拣的都是保质期长、包装没有拆开过的饼干、麦片等食物。最后,他还劝我们跟他一起从垃圾堆里捡食物。这样不但可以支持环保、减少浪费,更能省钱。

    大家开始都接受不了。不过他经常带一些从垃圾箱里捡来的食物吃,比如冷冻的高档即时餐,像意大利大虾面、牛排,还有馅饼等等。慢慢的,我们都习惯了。后来也有不少同学从垃圾桶里面捡东西吃。有个同学从垃圾桶里捡到了60罐完好的酸奶,另一个同学捡了两箱冰冻的百吉饼,都吃了几个星期。还有一个同学到建筑工地旁边的垃圾桶里捡了很多艺术设计所需的材料。这样比到五金商店去买省下了不少钱。

    也许是受传统影响太深。我接受不了从垃圾箱里捡食物吃的做法。记得中国的垃圾箱虽然也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但一般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往往还是胡乱往里面丢垃圾。美国的垃圾箱也分为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两种。前者放综合垃圾,后者又细分为两种:一种专门放纸,一种放塑料和铝。刚到美国时,我还奇怪为什么垃圾桶上要写铝?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写个铝,恐怕早被捡破烂的给拿走卖了。但看了垃圾桶里的东西后,我明白了。美国垃圾桶上写的所谓的铝,主要是指易拉罐。美国的罐装饮料比我们的销售量要大得多。塑料当然也主要指装饮料的塑料瓶子。

    学校图书馆的垃圾桶自然与别处不同。这垃圾桶虽然也分两个箱子,但一个是装废纸,另外一个是装报纸、杂志等垃圾。美国的书和杂志都非常贵,比如美国的读者文摘要3.5美元一本。我就从这装报纸、杂志的垃圾箱里淘到不少好杂志,在外面一般装废纸的垃圾箱也淘到过一些杂志,省了不少钱。

    美国的垃圾箱比中国的垃圾箱里值钱的东西多,除了因为美国人更富有外,与美国人的消费主义也有关。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他们花钱买东西,怎么处理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因此即兴购买不需要的食物和随便扔掉他们不喜欢的或吃不下的食物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些工厂、超市和食品店的浪费则属于制度性浪费。比如,一些食品加工厂每天都扔掉上万片面包,因为客户订购三明治的合同里规定,面包两头最靠外的两片都不准用。超市只采购笔直的胡萝卜,农场主拉来的胡萝卜一般会有 30%因为形状不达标被拒收。对于这些,农场主只能选择扔掉。另外超市还有一些面包店每天都会在货架上摆放远远超过实际销量的食物。因为如果顾客看到货架上的食物所剩无几,就会失去购买欲望;如果货架上的食物很充足,又会刺激顾客的购买欲。从企业的角度讲,是宁愿浪费食物而不愿失去顾客的。这些当天没卖出去的三明治或者不再新鲜的食物往往会被丢到垃圾桶。因此,垃圾桶寻食族在超市和面包房的垃圾箱里往往会大有收获。

    据说,在大多数地方,垃圾桶寻食都是允许的,但也有极少数地方贴出标志表示不欢迎这种行为,不过我还没有见到过。

    小时候看《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写的自传,里面也有从垃圾堆里淘宝的情节,写得妙趣横生。不过,高玉宝是为生活所迫,美国人却是因为环保,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浪费风气。

    一个朋友说:“如果我能从那些即将被运送到垃圾填埋场的东西中找到自己的食物,那么,不就等于减少了我对地球所造成的负担吗?如果人人都这么做,地球的负担无疑会轻得多。”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从垃圾箱里捡出有用的东西,两者无疑都是在减轻地球的负担。


    标签:工业固废,固废治理

    上一篇:固态废弃物衍生燃料技术(RDF)
    下一篇: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