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环保网:赵越是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在空气质量监测岗位上,她工作了27年。
赵越的案头,放着1998年、2004年、2009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北京空气质量报告。这些报告都是她和同事们采写的。
报告里是一组组琐碎的数字。赵越说:“我来解读一下,看看这些年来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
曾经一个月有26天不达标
北京市空气质量周报1998年第一期
1998年2月20日至2月26日,空气污染指数为207,空气质量属于4级,首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
赵越的解读:
这是北京市历史上向公众发布的第一份空气质量播报。这份播报显示,北京这一周的空气质量属于4级,重度污染。
北京的空气自动质量监测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4年到1997年的监测表明,北京的大气污染来源为:煤、机动车、扬尘和工业,而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这14年积累的数据形成一条上升曲线,记录着北京城市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我总结了1998年1月的空气质量:1月31天里北京26天空气质量没达标,有16天二氧化硫每立方米400毫克以上,最重的一天达到每立方米562毫克(二氧化硫的国标为每立方米150毫克)。这些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居民煤取暖和工业能源消费所造成的煤烟型污染。此外,机动车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1998年达到135万辆,主要交通干线和路口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常年超过国家标准。
(旁白:为遏制北京污染加重的趋势,1998年,北京吹响了遏制空气质量恶化的号角——政府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是空气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并实施了治理大气污染的18项紧急措施。从此,治理大气污染成了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