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首页|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电磁辐射治理|放射性治理|其他污染治理 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专家支招:如何减少家用电器电磁辐射

    访问: 室内污染 来源:互联网收集 2010-01-27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专家团:

        你好!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转载的美国《预防》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指出,日常使用的家居电子产品,如微波炉、冰箱、电视、手机等都存在电磁辐射。一旦电磁辐射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就造成了电磁污染(俗称“脏电”),会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其中还提到,2007年由多国科学家联合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长期暴露于低水平辐射(如家电造成的辐射)中,可能损害免疫力,导致多种癌症、老年痴呆症、心脏病等疾病。

        看到这个,我觉得有些恐惧。现在家里用的都是电子产品,微波炉、电磁炉、冰箱、洗衣机、电视……一个都不少,我们天天与它们为伴。如果真如研究所说,一旦使用就会产生辐射,那多可怕啊。虽然有些不相信,但我还是有些后怕,不知道有没有专家可以替我们解释一下,在居家生活中怎么预防电磁辐射。谢谢。

        读者李先生

        多数辐射未超标

        “脏电”的出现确实让人心生不安,但国内电磁辐射领域的专家表示要正确看待电磁辐射问题。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高攸刚表示,只有超标的电磁辐射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基本不会遇到。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做出的美国人口平均磁场暴露的估计水平报告指出,在生活或工作环境中,由于个人在24小时内所处的暴露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加上低频电场、磁场具有随距离增加快速衰减的特性,因此尽管产生电场、磁场的电磁源几乎无处不在,但是用携带式仪表测得的个人24小时平均磁场暴露水平总是很低的。

        目前不能确证有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基本都是非电离辐射。赵玉峰表示,李先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种电磁辐射的强度只有在过大、过高的时候,才会对敏感人群产生一些功能性影响,产生一些多梦、头晕的临床症状。“但也不是器质性变化,只要脱离辐射环境,这些症状都可以不治而愈。”

        电磁辐射能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呢?专家解释,频率越高,即波长越短,越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并形成电磁波。赵玉峰说,除了微波炉、电视、手机外,常用家用电器采用的都是工频电源,属于极低频场,工频电源在周围空间产生的电力频率极低,因为频率太低、波长太长,它只能形成电磁感应场,而不可能形成电磁辐射。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在通常遇到的极低频场暴露水平下,所感应的电流比我们体内自然存在的电流数值还低,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暴露于生活环境中的极低频场会对生物的分子(包括dna)引起直接的伤害,迄今为止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极低频场并不诱发或促进癌症,而国际肿瘤研究机构于2001年也确认极低频电场“不能分类为致癌性的”。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在《工频电场和磁场暴露健康影响的评估》的评估结论明确地不支持工频电场、磁场存在累积效应或长期影响的假设。因此,大家不必太过恐慌。

        避免长时间使用家电

        大家有时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关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辐射可能导致白血病、癌症研究结果的报道,这该怎么理解呢?赵玉峰表示,国外很多这种研究结果是由某个实验室做一些实验,然后就公布研究结果,采样例子不够多,在流行病调查上也没有支持的证据。他指出,病变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造成某种特异性反应,高温、噪音等也都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同样的影响。

        虽然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低水平电磁辐射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还是有不少的实验结果出炉,大家目前的认识可能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建议大家也不要大意,应遵循世卫组织提出的“谨慎回避,积极预防”原则,概括来说就是控制与电磁发射源的接触时间和强度,避免长时间操作各种家用电器、移动电话等,尽量与这些放射源保持适当距离,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摆放形成“大辐射磁场”,同时减少与这些放射源的接触频率,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使用。


    标签:环境污染治理 交通污染 污染治理专家

    上一篇:清洁方式不当 室内灰尘增加污染加重
    下一篇:结构污染助推反弹 兰州中度污染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