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针对目前垃圾管理和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组成的联合体先后承担了垃圾生物处理与生态填埋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湖北省科技厅和武汉市科技局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垃圾的分类及其现场减量化技术、垃圾的外源高效堆肥技术、垃圾生物预处理技术、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垃圾填埋场在线监测和安全性评估技术。本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9篇,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手册、教科书)3部,开发了产业化的技术装备2项,编制了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8项,已经应用于7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设计了适合武汉特点的垃圾源头压缩转运设备,目前该技术在武汉市城区推广应用。
2、研制了适合我国垃圾特点的现场厨房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成套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示范应用。
3、进行了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技术研究,提出了设计模型和系列工艺参数,其减量化效率40%,水分去除率30%以上,形成适合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生物预处理工艺技术,达到改善生活垃圾特性,提高垃圾热值,减容减量的目的。其研究成果在多个垃圾焚烧厂中得到推广应用。
4、脱臭菌试验研究了以控制发酵过程无害化和肥料腐熟指标为目标的外源生物高效堆肥技术的工艺参数,从发酵种的选择、培养,固氮、解磷、解钾技术,到工艺参数的确定和设备的开发,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5、提出了一种名为“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的填埋方法。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人工强化填埋场内生物反应环境,促进填埋垃圾降解和稳定化,解决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土地利用效率低、二次污染重和老垃圾堆场的封场和治理等问题,推动填埋技术向低污染、可持续方向转型。另外还提出了用块体垃圾充填城市周边废弃采矿场的新思维,并进行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
6、提出了管道絮凝法、固定化微生物法及回灌法等综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研究成果在武汉市典型卫生填埋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7、研制了四通道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
8、对填埋气体及渗滤液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填埋气体迁移h-c非线性耦合数学模型,给出拉垃圾渗滤液污染传输计算模型及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垃圾填埋气附存状态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