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首页|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电磁辐射治理|放射性治理|其他污染治理 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听音室装修知识总汇

    访问: 厅堂建筑建声治理 来源:中国环保信息网 2010-04-03收藏本页 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

    [第一篇]      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

      音响器材重播声音的好坏,与聆听环境的建筑声学特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使音响系统发挥最高性能,必须对听音房间作一定的声学处理。

      对于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有4个方面需予考虑,①混响时间,②混响衰减的扩散特性,③房间的频率特性,④环境噪声声级。

      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物体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也各不相同,所以为改善听音环境而进行声学处理,改善声学缺陷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复杂。只要可能,最好避免房间任何两面的尺寸相等,或一面恰好是另一面的两倍,也就是正方形或长宽比是两倍的房间,因为这种比例的房间会产生驻波、低频声共振,造成声染色。

      房间内从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和人身反复反射所形成的声音持续存在、逐渐衰减的现象,称为混响(rever beration,也称交混回响)。它和回声(echo)不同,回声不是一种平滑的衰减而是声音的突然返回。对于室内声学的最重要指标,首先是混响时间,它是声能衰减下跌到原有强度的百万分之一(60dB)所需的时间,对于一个已确定的房间,混响时间主要取决于吸声处理。对于Hi-Fi听音房间的混响时间,可取0.4~0.5秒。混响时间适度可使乐音丰满,语音饱满,混响时间较长声音较活泼丰润,但太长时声音容易含混不清,语音清晰度下降,乐音缺乏力度和节奏感,混响时间太短则声音较干硬,缺少生气,没有混响的声音(如室外)常有呆板感。

      房间的扩散特性好,则声音的衰减平滑,室内各处声音感觉均匀。任何凸面都有扩散声波的能力,包括斜面、曲面以及凸弧面,当需要扩散声波频率受制凸面大小时,可采用扩散板进行处理。

      当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声音中的某一频率得到过份加强或减弱时,就将破坏房间内声音的均匀性,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声染色(sound coloration)。例如,驻波能改变声音原有的特性,在某些频段出现峰值,改善的方法是室内物品摆放避免对称。

      大空间的听音室不仅对低频延伸有帮助,还可使声音感觉更轻松,更具活生感。我国一般用作听音房间的居室面积约为14m2,高2.8m左右,容积约为40m3。在这种房间里,只要声学处理得当,应该是能有较好听音效果的。由于100Hz以下声音的波长大于3.4m,与房间的尺寸处在同一数量级,所以在其空间只能产生几个共振频率,低频声波的相互干扰较少,听起来显得自然圆润。但中、高频声音的波长远小于空间尺寸,将在室内产生大量驻波,在驻波的相互干涉下,房间在100~500Hz的声学特性一般都较差,而这个频段的声频能量又很高,所以要予重视,作出适当处理。

      房间里在相对的墙壁之间,由于声音的多重反射而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s),当驻波发生时能产生共振,其频率取决于墙壁间的距离,可见房间实际上就是个谐振器。房间里产生驻波造成声染色最多的地方,是音箱后墙的两边墙角,它会反射不干净的低音,这种效应称为房间隆隆声(room booming)。这种低频驻波是常见的声学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处理。控制驻波反射的一个好办法是利用装满书籍的书架,书籍的不规则外形和不太强的吸声作用,能使声波发生散射,从而减轻声音反射的影响。大理石和花岗岩地坪和落地玻璃是现代家居装修的首选,但却是音响效果的大敌。常会引致声音的模糊嘈吵,改善的方法是在音箱前方放置适当大小的地毯和在玻璃前加上厚窗帘。

      环境噪声级是指室内没有声源时的噪声声压级,如环境噪声过高,可采取隔声、隔振等方法,或在室内铺设一定吸声材料。对于目前的居室的隔声量通常是不够的,而整个房间中以实心墙的隔声最好,门、窗的隔声最薄弱,所以决定房间隔声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门和窗。

    居室中的客厅用作听音室并非理想,因为一般客厅是开放式的空间,走道更造成空间的不对称,加上落地窗造成低频损失,延伸的空间使声音反射不好控制,造成声像偏移。只要没有太多的家具摆设,卧室作听音室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密闭的空间容易掌握声音反射问题。

    [第三篇]                              音响发烧友装修四要素

      有人买得进口音响设备,耗资虽巨,但听起来效果却不佳,与之"土炮"族发烧友搞的廉价设备相比还相去甚远。后经几位深谙此道的"权威"人士前去试听会诊,才知道是家中的听音环境太差所致。改善听音环境,便成了提高音响放音质量
    的重要手段之一。

      1.选定最佳房间及最佳位置家庭影院及欣赏音乐用的房间其最佳形状为矩形,以房间面积尽量大些最为理想,但因有的居室条件有限,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尽人意的房间形状和面积,这时仍应注意在室内将主音箱左右两侧尽可能对称摆放。正方形的房间不理想,也可采取将主音箱以墙角为中心对称摆放的方法。音响设备与视听位置应在房间较长的两端,两只主音箱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米并与视听位置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主音箱正面应稍向内侧转呈八字形,外侧及后背距墙最好各留0.3米以上的空间。其高度一般以高音喇叭稍高于人坐姿时双耳的高度为宜。

      2.要合理的选用吸音材料能在居室装修时就考虑选用一些具有一定吸音功能的材料是最好的,如无纺布墙纸、带有浮雕花纹的墙纸等。但也要注意吸音材料切忌铺贴过多,否则会使声音发干发涩,缺少圆润、悦耳的空间感,同样会失去音乐的魅力。如居室条件有限,不可能独辟一间做家庭影院或听音室,那么在客厅内放置音响兼做家庭影院或听音环境为上选,如果将书房或卧室作为家庭影院或听音环境,其效果便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如一侧是水泥墙,而另一侧是大型柜类家具,则需在水泥墙一侧悬挂一两幅具有吸音性的布质装饰画或挂毯等做些声学上的补偿处理,使主音箱的两侧的声学性能尽可能接近对称。若图简单省事,利用落地窗帘、地毯也可收到一定的吸音效果。这样做后可有效地减少部分反射声,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从而改善听音效果。

      3.要紧固门窗,隔音防振发烧友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欣赏音乐时若声音开大,室内的某一部位如门窗或其它小物件会随着音乐的某段频率一起嗡嗡作响。这种谐振现象要想有效地避免,应注意室内天花吊顶不可做成腔体式,家具也以少为佳,且应避免放置敞口的柜类家具,因其实际上也是腔体;音响环境中也不宜摆放轻巧的壳体工艺饰品。门窗的玻璃(包括家具上的门玻璃),一定要安装牢固,并注意缝隙处的衬垫。若听音环境临街或近闹市,嘈杂声过大,还应采取隔音措施,方法为除密封门窗缝隙外,最好能将门窗玻璃改为双层以使隔音性能大大提高。为使振动减为最低程度,不妨采用"I"字形或"Z"形音箱架将音箱架起,无条件者也可把音箱放在低柜上,但低柜最好沉稳结实,里面需放满物品。

      4.要使用电源专线家中的电度表要换为5安培以上的。音响用电、厨房用电、照明用电、空调用电等也都要各自设立专线,以互不影响。如条件有限,至少应单独为音响设备安设一条专线,并最好与其它家电避开同时使用,否则吸尘器、电吹风、微波炉、计算机、空调等电器均会产生电杂波,造成噪声影响视听效果。
    [第五篇]                        音箱的系统的摆放室内声学环境的影响

    音 箱 的 摆 放


    一、室内声学环境的影响
    在多声道音响系统中,目前以杜比定向逻辑四声道最具代表性,它至仍为最普及的多声道音响系统.由于环绕道使用了两只环绕声道使用了两只环绕音箱,故该系统需五只音箱。自从杜比AC-3数字多声道系统出现之后,分立式5.1声道迅速成为家庭影院的多声道新标准.

    室内声学环境对多声道音箱所营造的室内声场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房音会有不一样的空间声学特性.多声道音响系统是利用多个音箱来表现声象定位、营造环绕声效果,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理想的室内声学环境来配合,那么综合的音响效果就不会好.根据音响心理学的理论,在室内迟后直达声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介于1~30ms之间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干扰会少些,它与直达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响度,但可能会改变直达声的音色.至于30ms以后的反射声,人耳通常认为它是混响声了.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定要做好视听用室内的吸声、扩散、隔声等声学处理,否则,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重放音响效果。

    为了营造影剧院宏大的立体声场, 视听用的房间不宜太小,条件允许的话应加装吸音材料。

    二、音箱的摆放
    在有良好的室内声学环境的前提下,声象定位越准确,音色越逼真自然,则越能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声象合一的临场感效果。首先看看影剧院中音箱的摆放情况。下图是具有环绕声的实际影剧院的各声道音箱布局。

    左、右声道前方音箱相互分开的距离几乎与电影银幕一样宽,前方扬声器一般都排放在电影银幕后面,它们能过银幕止的细小空隙将声音传给观众。因此这只音箱可放置在银幕一半高度的地方。
    超低音音箱不一定放在前方音箱群呈对称的地方;
    标准的影剧院有很多只环绕音箱,这些音箱和前方音箱一起,真正地"环绕"观众摆放。
    参考了上述音箱摆放实例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音箱应如何摆放才能获最佳的声效。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碰到的室内播放空间可能比真正影剧院要小得多。下面,我们先讨论三只前方(左、中、右)音箱的摆放方法,然后是环绕声音箱,最后研究超低音音箱的摆放。

    1.中置声道音箱的摆放
    前方中置音箱一般都放在尽量靠近图像屏幕中心的位置.中置声道音箱对电影对白的音质影响最大,为了保证对白准确地定位在屏幕中央且声音清晰,应该使用专门为中置声道设计的单独音箱,而不要用普通的书架音箱或电视机内部的扬声器来代替.
    中央声道音箱大都采用水平横卧式箱体,其最佳摆放位置是电视机顶部(如果采用前方投影显示屏幕,则放在屏幕后面),即应尽量靠近屏幕.如果由于房间空间的限制,可采用更为经济的摆放方案,即不设中置音箱.但这时AV功放的工作模式应置于"幻象"中置声道模式,使中置声道的信息从左、右音箱中均衡放出,其声象正好在屏幕正中央,这对小型听音室来说是适用的.当然,最好还是单设中置音箱.

    2.左、右声道主音箱的摆放
    这两只音箱的摆放与中置声道音箱的位置有一定关系。为了保证声象左、右移动的平稳性,它们应分别摆放在中置声道音箱的两侧,并且这三只音箱应与屏幕前最佳听音者的位置保持相等的距离。一般来说,中置音箱的摆位应该比左、右两只音箱退后一段距离,直到两者声场能完全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真正统一的声象定位。后退的距离与空间大小、聆听位置和所用音箱有关,可通过试验来确定。此外,左、右声道音箱的垂直高度以它的中/高音扬声器的轴线不高于或低于中置音箱0.3m为宜(最好是稍低一些),否则左、中、右三只音箱的高度相差过大,前方声象在横向移位时就会给以声象跳跃的感觉。通常,落地式音箱能满足上述要求。若采用书架式音箱作左、右音箱,则应把它们固定在音箱支架上,使它高度符合上述要求

    左、右声道音箱离开屏幕的距离与屏幕的大小有关。如果在小房间使用大、中型屏幕的彩电,则左、右声道音箱可紧靠在屏幕两侧。如果屏幕较小,则可使它们距屏幕稍远一点以获得较宽阔的立体声场。但也不要距屏幕过远,以免因声象位置脱离画面过远而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从这一点上说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环境太小。综上所述,左、中、右三个声道的音箱的声音指向性重于扩散性,亦即这三个声道的辐射角度范围应以朝向最佳聆听位置为主。如此可减少来自地板,墙壁和屋顶的反射声的影响,适当保证声象定位的清晰度。

    3.环绕声道音箱的摆放
    环绕音箱是用来营造环境气氛的,在整个音箱系统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A.环绕音箱的种类
    目前,环绕音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的单极型小音箱,它们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挂于墙上.另一种类型的环绕音箱则是THX推荐的偶极型音箱,每只音箱内均有两只背靠背安装的扬声器,它们均接成反相方式.这样组成的音箱只对前后方发出高频声音而发不出低频的声音(即使给它输入低频信号也因抵消疚而发不出低音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偶极型音箱的工作过程,音箱内背靠背放置了两个扬声器,给这两只扬声器馈入相位相反的信号,设某瞬间A扬声器输入正极性信号,其纸盒向前运动,压缩前方空气(密度增大)与此同时,B扬声器输入负极性信号,其低盒向后运动,使其前方空气稀疏(密度减少)这样两扬声器前方声波方向就相反,如果两只扬声器馈入的是全频带信号,则低频由于其波长较长故绕射作用强,这样A扬声器发出的低频声会绕射到B扬声器处而被削弱(抵消);而中高频信号由于其波长较短故绕射能力差在扬声器两侧的中高频声音也就小,因而扬声器前方的抵消效应不明显,故使两只扬声器只对前后方发出中高频声音而发不出低频声音了.采用偶极型音箱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过于显著的方向性.

    对于音响界来说,偶极型音箱是一种很奇特的类型,这种音箱还需经过一定的发展才能成熟定型.这种音箱不全频段的,因为100MHz以下的频率已被削去了.之所以使用这样音箱,是因为它只同时向前和向后发声而绝不向聆听者所处的侧面发声,并且使声音到达聆听者前先充满听音室,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适合人听觉习惯的环绕声扬.

    B.环绕音箱的摆放
    环线音箱的摆放应视听音环境(房间情况)和环线音箱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左环绕与右环绕这两声道的音箱,其声音的扩散性应重于方向性,这样有利营造浓郁的环绕气氛.偶极型音箱摆放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谐振和自我衰削.抗谐振的最佳位是离顶棚(或地面)20%的室内空间高度处(如室内高度为2.5m,则最佳位置为上、下50cm处)。为了使频率响应更平滑可以加一种叫低频"陷阱"的新装置(吸收低音频)来消除导致声音自衰的反射.

    对于直接辐射式环线音箱,可供考虑的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两侧墙壁上,并使它们指向后方墙角;固定在后方墙壁上,使它们向外和向上张开呈倒八字形并朝向边墙与天花板结合处;放在两侧靠墙的地板上,并向上指向墙壁与天花板的结合处,等等.还可根据房间具体情况设计许多其它方案.家庭影院的环绕声场主要靠室内各反声面对环绕音箱的声反射和折射来形在的,而不同房间的室内声学条件千差万别,只要耐心试验,仔细比较,就一定能找到最佳的摆放方案.

    4.超低音音箱的摆放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墙角附近,最好离墙角1m以上,这样可减小驻波的干扰.也可将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听位置的两侧,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人耳对于两旁传来的超低音的方向性不太敏感,所以此时超低音不会干扰到前方三个声道原有的声象定位.当然,最好的摆放位置还是应通过试验来决定.

    下面介绍的方法可能有利于寻找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位.将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听位置(暂时搬开附近的杂物),接好它的喇叭线并反复播放一段具有强低音效果的音乐,再绕房间四周仔细听.听时,要求耳朵贴于地面,大致处于超低音音箱的高度的位置.听时,找出低音最平稳、最深沉、最清晰的点,即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放位置。
    [第七篇]音响摆放


    摆放的第一步就是把器材放稳了,首先,我们选择置台时, 应选择与器材相当且抬 面较平坦的物件,当器材放稳的时候,声 音会稳定;而且定位、音像轮廓也会明确些。我们须检查台面, 有的时候可能台面是平的,而器材的脚不平,这最好用东西将承 脚塞垫稳,这种情形比较常发生在落地式扬声器或喇叭架与地面 接触的部份,至於扩大 机、CD,一般若是台面平,大都能放得 稳,若是不然,也可如法泡制。接下来是找寻恰当的垫材,好 的垫材不但能降低振动,而且会制 造出好的音色来,在我们的经验当 中,材质以天然材料的为佳,如钢 板(不锈钢)、原木板、天然石材。最好也要有相当的厚度量。以钢 板来讲厚度最好在1公分上下,天 然石材约2公分左右,原木板3公分到5公分可以被接受,若是太厚或太薄,声音有可能往坏的方 面走。至於大小最好只
    比器材大一点就好,每边多个3公分到5 公分是不错的尺寸,若是太大,声音会变呆。
      钢垫材的声音,密度高、速度快、音像清楚,不过有瘦及冷 的缺点,如果您的器材不是很清楚,想提高音响性,钢是很好的 选择,天然石材的声音,有钢类似清楚的特性,效果略逊於钢, 不过有石材特有的磁性,不难听,石材中以南非黑为最佳,由於是天然的材料,某些石材会有些共振的pick,可在背面贴些 胶带来消除,贴法须视材料的情形。天然原木材的声音温暖,松香味十足,声音柔软,不过音响性 没有钢或石材来得好,我们宜选择材质较硬的木料用之,木料当 然首推紫坛,紫檀的声音还算清楚,同时拥有它独特高贵的音色 ,听起来感觉好,耐听又带有个性,没有任何器材音色可与之比拟,不过正紫檀不易寻得,价钱也不便宜,其他原木料如黑檀、 酸枝、花梨也都还不错,是值得投资的配件之一,至於用柳安或 是夹板,声音并不是很好,我们不推荐。究竟市面的木料何其多 ,我们无法全部的测到,也希望各位能现有更好的木料提供我们,让好的声音能与大家来分享。其他垫材的部份,如玻璃、压克力,也都有它的特色及效果 ,是值得一试的东西。这里提供一小偏方,你可在家由电视机下 面垫一块玻璃,最好有点厚度,至少5 以上,影像、声音的品 质会有所提升。                   
      有些人怕振动,时常将CD、扩大机直接放在地上,甚至用 地毯作垫,希望有吸振的作用,理论上好像地板硬,振动最小, 似乎行得通,但在我们的试验中,声音却是最糟糕的一种,一方 面地板是最大面积的声音面,振动的能量相当大,另一方面声音的分 低频是在下方,我们知道低频能量是最大的,这种放法有 违卫生的原则。
      如果是因空间及使用的因素不得不放,最好也是用垫材将它 撑起,垫材下面再用三 个垫物将垫材与地面隔开,撑的东西用随 手可得之物品即可,如橡棋子、木块、铁件(块)、石子都行, 当然锥是最好的了,只不过要花点银子。另外有许多人会去家俱行买市场上成品的音响柜,大部份这些做家俱的厂商对音响并没 有钻研,仅考虑到方便美观,就声音的立场,未尽完善,许多的 音响柜将器材密封在柜子里,柜子又是用薄薄的夹板来做,对声 音负面的影响太大了,若是你家音响柜有门(很多是用玻璃做的),不妨将门打开来听听看,你会发现是有差别的;最好的办法 是买专门为音响设计的音响架,也可以依需要自己订做。
      好的音响架首重稳,自然材质宜愈钢性愈好,有的音响架用 粗的架子,但在架上放的却是薄的夹板,好一点的是用"钉"将 板再撑起来,这都不好,最好的是用厚一点的垫材,中间把它挖 空,只留下四周足以放器材的位置即可,如果可能空的部份放片隔离网效果会更好。这种做法现今市面上恐怕还没人做,不过没 关系,咱们来改。
      至於音响架材料的方面,钢的比铁的好 ,若是用木,最好用实心的原木,不锈钢少了面漆,会好一点,若是用管,圆管比方管 好,当然实心更好,不过实心材成本会高出许多;现在在工业上有种材料叫做铣,据说 这种材料背景噪音很小,曾有人拿来做音箱
    架,效果不错,如果用来做音响架效果应该 是可以期待的。最好的架音响是一个器材一个架子,架子的高度大约在40 ~90  左右,高了声音会轻,低了声音会闷,这是我们试过最好的位置,况且如果坐着听,这也正是最好操作的高度,至於是不是刚好在中音位置的部份,声音最好听,有待有心 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常见许多人将器材摆放在电视台的长矮柜上,连续互振的结 果,效果当然不好,若是非放不可,可叁照上述的做法,用垫材 撑起来,又经常有人将前级放在後级上面(可能是前级较轻), 可能的话,试着把前级另外放,声音会好些。        
      音响器材的上面最好不要再放任何的东西,包括扬声器,同 时最好常保持清洁,否则放了什麽东西,什麽东西的声音就会跑 出来,而且压了东西以後,高频会被压缩,声音会闷些,从技术 面来看,器材的上板压了东西,多少也有点防震的作用,不过这是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市售有许多经过研究後的产品,放 上去确实有些效果,我们在家保持乾净是最有效的做法,你相不 相信?连器材上的灰尘也会影响声音,如果专注的话会听得到的 。通常我们摆放音响为了美观会很整齐的排排坐,与墙壁或是下板呈平行的状态,在理论上平行的两平面会产生与距离相关的驻 波,一来一往多少有些影响;不妨试试看,将器材转个角度。
      如果可能的话,也让器材底板与下板不要平行,只须一点点 角度就好了,就音响卫生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良性的,不过视觉上 可就要做妥协了。曾经看到有人用绳子把器材吊起来,似乎是振动的影响最小 ,不过不要忘了,还有声能的波会打到器材上,器材晃
    啊晃的,当然听起来声音是飘飘的,有时看起上部音场似乎是很漂亮,下 部舞台及Body却是虚的,我们希望的摆放是"最小接触面积 的静定结构"。
      怎麽讲?也就是器材用最少的支撑点,并能稳定的放置,用 绳吊并不静定结构。由这点出发我们来看器材的脚,一般器材都 是做四个脚,我们知道三点就能决定一平面,如果改成三个脚, 少了一个脚的传振,声音肯定会好(这点实验已证实),市面尚
    有部份高级音响已经有如此的做法,从脚的接触面来看,很多是 用皮或是类似人造橡胶来做,接触面仍嫌大,最好就是一点,这 点脚锥提供相当不错的解决方式,我们在撑脚锥时用三个就可以 了,多了反而有负作用。若是不想花钱,在家里找三个老人茶杯盖着
    放,或是足以撑起器材的物件将器材撑起来,最好是硬一点的东西,不要太大, 三个就好。说实在,橡皮的脚声音不怎麽好听,另外若是用茶杯 ,最好里面塞些东西,如棉花、卫生纸,否则声音听起来会"锵 锵"的。 在选择器材摆放的位置时,最好的作法是远离发声区,也就是喇叭的四周,但也不必离的太远,接线太长总是不好的;如果 非不得已非得放在喇叭的正後面,则影响相当的大。房间的四角 不是摆器材好的地方,因为转角部份空间内三面的声音都到这里 转折,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远离大面积的墙壁,尤其是结构不硬的木板墙。喇叭是决定声音最重要的器材之一,有的人买了高价 的喇叭,往两个角一塞就听了起来,这是糟塌,一般喇叭的设计 都必需离墙有相当的距离才会发出好声(除了某些专为放角落设 计的扬声器外),喇叭与侧、背墙的距离及间距决定了声音的声场、舞台及定位等,再贵的器材喇叭若是摆得不好,声音是不会 好的,百万音响输给十万是可能发生的。
      接下来谈谈线的摆放,大部份的人把器材一接好,线就不管 了,往往器材後面的线互相缠绕乱成一堆。同样先把它整理清楚 ,在可能的范围内,线与线尽量不要接触到(这点恐怕相当的难 ),如果不得已,也尽量将电源线与讯号线分开,因为交流电有可能产生交流声,另外将线撑起来,不要碰触到面或後墙,会有 不错的效果。喇叭线与地面接触最不卫生,也应将之撑起,撑起 之後改善的效果相当显着,可从此线先着手,弹簧的效果最好, 各位不妨试试看。
      声音品质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换器材固然可以改变,调 校也占相当的份量,时常我们嫌高音不好,音场不佳,拿了些器 材或是线材配来配去,有的时候稍微调整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原本未达换机的地步,有些厂商为了赚钱,换了机再调整一下,声音变好了,其实根本不是器材的因素,另外有的音响评论员也 是喇叭一放就开始听,听了就写,这种做法也有失公允性,换了 器材,频率响应分 会改变,应先调整喇叭摆置,声音弄平了再 来听,判断的才会正确。器材摆放的每一作为,也许对声音只提供一丁点助益,然而众多的一丁点加起来,效果会是惊人的,祝 各位有个美好的聆听感受。
    [第八篇]喇叭摆位的六大要决


    发烧友玩Hi-Fi的最大问题是喇叭摆位不佳,想取得靓声,最重要的关键是在房间内为喇叭摆位会影响音色平衡度、低频质量、音场深阔度、中频清晰度以及结像力。正确的摆位方法是最先比较大幅度地移动喇叭位置,然后逐步轻微地称位,直至觉得声音圆滑为止。摆位正确时,整套体系会活起来,而它只不过花你几个钟头时间。
    1、喇叭与聆听者之间的关系
      想取得靓声,聆听位置(俗称"皇帝位")与喇叭之间的距离应比两个喇叭之间的距离大一些,在此处,乐器有结像力及声音最好,至于两个喇叭之间距离应该多远,其中有妥协存在,两个喇叭拉得过近时,音场又太窄。聆听位置摆得好时,中间音像最佳,同时又有宽阔音场,你可将皇帝位移前移后来试听,多数会找到一个听到靓"定位"的位置,试音时可用一些中间定位明确的录音作为准则。
      喇叭与皇帝位的关系还涉及到房间因素,你可以将喇叭拉得很近,而坐得离喇叭很近来聆听,但也可将喇叭拉得很开而坐得很远来聆听,假如采用后者方式,房间对声音的影响会较大,因为你坐得越近,听到的直接声便越多而反射声越少,一般来说,坐得越开来聆听,声音会更开放,坐得越近,则声音更为直接到耳,有些喇叭要你坐得较远来聆听,以便喇叭不同单元的声音可以温和。
    2、喇叭越近墙壁,低音越多
      房间四周墙壁对喇叭的整体音色平衡度有很大影响,喇叭靠近墙壁会加强低音,令音乐重播更具份量感,有些喇叭设计上是要靠近墙壁才取得自然的音色平衡度,如果把它们拉出,声音便会偏薄,另外有些喇叭则起码要离墙3英尺,否则声音变得又厚又重,如果阁下在摆位方面有所限制,买喇叭时应有抉择。
      喇叭靠近墙壁时,低音能量撞向墙壁再反射回房间中,所以低音增强,表1显示喇叭的频率在无反射室与正常房间的分别,你可以看到,后者的低音不但更多,而且也伸展得更低,喇叭靠近任何一面墙壁(地下,后墙,侧墙)都会加强低频份量,喇叭越是接近墙角位,你听到的低音越多。
      喇叭摆位与墙壁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频率的峰值点,摆位摆得好,不但可令喇叭的频率自然伸展,而且可以避免蹭出现谷峰。摆位不佳的话,低频会有渲染。
      很多喇叭厂家证明产品应离后墙和侧墙,你听到的侧墙反射声越多,这是有害无益的,如果侧墙上用调音材料处理过,当然侧墙反射声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3、不同的喇叭与聆听位置,会听到不同的谐振模式
      房间谐振模式指某些频段出现峰值,或称"驻波"即某个低音频段特强,令声音有泻染,驻波的模式是取决于房间的尺寸及发音点的位置,只要将喇叭与聆听者放在最佳位置,低音便会出得比较圆顺。
      根据实际体验所得,想取得最佳的低频响应,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应为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如果这样摆位不可行,可以试试房间长度的五分一,这两个位置都能引发驻波,帮助喇叭与房间结合,可能的话,聆听位置最好是在房间长度三分之二处。
      用以上方法作起步,播放一些有大量低音的音乐,然后将喇叭及皇帝逐步(一英寸一英寸)移位,直至听到低音伸展圆滑及与其他频段混和有致为止,当你听到低音最圆滑之际,便会发觉中音的清晰度与分析力也有所改善。
    4、喇叭与后墙之间的距离影响音场表现
      一般来说,喇叭离后墙越远,音场越深,喇叭接近后墙是很难营造出深阔音场,将喇叭拉出几英尺,音场表现之差别有如天地,可惜的是,很多客厅都不可能让你把喇叭拉到很近,如果你一定要把喇叭摆事实近后墙的话,便要在墙上作适当的吸音处理。
    5、聆听高度与音色平衡度
      大部分嗽的音色平衡度会随着聆听高度而改变,但改变的只是中音与高音,高音单元同一高度或位于两个高音单元多数会位于离地32英寸至40英寸之间,以配合一般人的聆听高度,如果阁下坐在可以调校高度的办公椅下,便可轻易听到其中的区别。聆听高度影响声音效果有多大,也要视不同喇叭而定,有些喇叭具有颇大宽容度,区分并不那么明显,有些却有显著区别,你伸一伸懒腰都可听到不同的声音,想取得良好的音色平衡度,请选用一张坐上去可以令耳朵与高音喇叭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6、喇叭拗入(Toe-in)
      相对喇叭平衡而言,喇叭的拗入是另一种摆位方式。但其中并无规则可言,拗入多少要视喇叭与聆听环境而定,有些喇叭需要拗入,有些则需要平摆,喇叭拗入摆放对声音有多方面影响,包括中高音,音场结像力,空间感及压迫力等。
      大部喇叭在三角形聆听位置听到高音最多,于是将喇叭拗入时会接收到更多高音能量,所以一些本身过份光辉的喇叭在toe-in时就会听到过多高音。
      Toe-in也影响到你听到的直接声与反射声的比例,喇叭拗入时,会将主要的声音能量射向聆听者,如果聆听房间的墙壁反弹声音较强,将喇叭拗入明显有好处,因为侧墙的反射声会较少,相反地,减少Toe-in角度会令你听到较多的反射声,但也可得到更佳空间感,音场也更阔大。同样地,toe-in可以改善结像力,很多喇叭在toe-in可以有更佳的音场表现,音像更为立体清晰。最佳toe-in角度往往是一种妥协,toe-in多时,音场够靓,但高音过多,没有toe-in时,高音顺滑很多,但中间结像又比较含糊,空间感亦然,喇叭平摆时音场开放阔大,但不够精确,toe-in之后音场缩窄,但结像力更佳,总而言之,toe-in多少要视喇叭,房间和个人口味而定,唯一的办法是不断移位,不断聆听。
      两个喇叭toe-in角度一致非常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量度后墙至喇叭背面的距离,量完一边再量另一边。另一方法是从皇帝位观察喇叭的toe-in角度,凭你看到喇叭声箱侧面多少便能决定两个喇叭的toe-in角度是否一致。
    喇叭摆位总结
      喇叭摆位是改善声音效果的最佳方法,它不用花钱,也可以提高你分辨声音质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令平凡的效果变得出色(就算器材与喇叭不变),在你花钱将器材升级或进行吸音工程之前,请先肯定你是否已经利用喇叭摆位将体系的潜质发挥尽致。
      你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后,便要加上厂家供应的钉脚,四个(或三个)钉脚都应该负担同样重量,这样喇叭考试能站稳,不会左摇右摆。我们可通过喇叭摆位来控制声音效果,改变喇叭至后墙或侧墙的距离可控制低频质量,改动喇叭及聆听者的位置可以减低房间谐振的影响,高速聆听高度及toe-in角度则可改善音色平衡度,改变toe-in角度可轻易改动结像力与空间感,而将喇叭拉离后墙可增加音场深度。
      喇叭摆位是求取靓声的最佳方法,而且它不需花你半分钱,请努力移位。
    [第九篇]浅谈家庭视听室的营建


    一个完整的家庭影院是由视听器材和视听室组成的,房间的音频响应特性与器材的频响指标同等重要。美国Audio杂志上曾经说过,组建一套高品质的家庭影院绝不是把诸如经DOLBY、THX注册的视听器材买来连上即可获得的。在介绍THX家庭影院时,它经常利用大量篇幅描述在营建家庭影院时该如何改造房间三维尺寸和处理视听室的墙壁、地板、天花板、门窗等以及如何正确放置音箱、屏幕等,而视听器材的清单、指标等只是廖廖几笔带过。实际上,许多朋友也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视听器材的频响、失真度等指标上下功夫,却忽略了房间的三维尺寸、内部装修形式及材料、家居摆设等对听音效果产生的很大影响,令花费巨资营建的家庭影院效果不如人意。Hi-Fi发烧友通常讲的"高手玩房间,低手玩器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视听室,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声学特性,如混响时间、谐振模态、声染状态、声场均匀度等。这些指标与房间的三维尺寸和墙壁、地板、天花板等界面的材料质地以及音箱的摆位都是紧密相关的。
    一、视听室的声学要求
    这也可称为硬件要求。一个房间有长、宽、高3个尺寸,在每个方向都有一个最低谐振频率。房间内实际的最低谐振频率是由房间的长度决定的,其波长等于房间长度的两倍。如一间长为6m的房间,当声速为344m/s时(室温20℃),房间内最低谐振频率约为29Hz,这也是能在该房间内产生有效声响的最低频率。即便音响器材能发出低于最低谐振频率的声音,但由于在房间内不能形成半个波长,不满足共振的条件,因此不能产生谐振,也没有足够有效的声压,所以也得不到最佳效果。
    房间的三维尺寸决定有3个基本的固有谐振频率和与3个基本固有谐振频率成整数倍频率的谐波存在,这些声波在房间内传播时互相干涉,产生繁杂的组合谐振频率。从声学上讲,房间可视为一个共鸣器,当声源频率与由房间三维尺寸决定的固有谐振频率(简正频率)一致时将会形成驻波,产生共振,这就是声共振现象。视听室内的声场均匀度、声染色和频率不规则性都与声共振有关。这种共振将给原始信号加上房间声共振的色彩,造成声染。一般表现为在中低频某段或某几段频率响度过度加强,"嗡嗡作响",造成该频段信号重放响度失衡,严重时将大大影响听音效果。至于高频段的谐振分布则较均匀,声染较小,不足以影响整体听音效果,因此重点应考虑中低频段谐振的影响。
    为了避免或减弱这种有害的声染色,使共振频率均匀分布,避免出现突出的孤立的某段或某几段频率谐振模态,一种方法是合理改变房间的三维尺寸。可以考虑通过适当的内部装修、制作隔断墙以及吊顶甚至拆除某部分非承重墙等方法来改变三维尺寸(这种合理改造也要同时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因素,如打算拆除某段墙体,最好征求一下建筑专业人士的意见)。简单地讲,这跟设计音箱时选择内部三维尺寸的原则是一致的,即长、宽、高不能成整数倍或太接近。具体的声场谐振模态、计算公式及有关数据不再一一列举,必要时请参阅有关声学书籍。在此提供一个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参照欧洲的家庭听音室提出的IEC29-B家庭听音室标准供参考,如表1及图1所示。
    另外一种方法则较勉强,即可以在保持房间原有三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地布置,使用适当的吸声材料,以增加墙面、地板等的界面阻尼,使突出的某频段共振的强度降低,将共振波峰拉平、拉宽,从而降低有害共振对整体音效的影响。但此方法效力有限,只适用于有害共振强度不大的情况。因为如要为降低较强的有害共振而一味加强吸声材料的话,同时也会使混响时间大大缩短,同样会令听感恶化,使重放音效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色彩和生气。 二、视听室的混响时间
    这是视听室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混响是由房间内的声音多重反射特性产生的,它使室内的声压在声源停止发声后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混响时间是指声源停止发声起室内声压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即降低至原有声压稳定值的百万分之一的时间。视听室的混响时间如果过长,声源前面发出的声音还未消失后面的声音就出现,容易使低音轰鸣,造成语言对白等集中在中高频段信号的清晰度下降,甚至方位感消失(因为声象定位是靠左右主音箱的中高频直达声获得的,而反射产生的过于滞后的混响声则来自多个方位,直接干扰直达声,影响声象的正确定位)。如果混响时间过短,则会使声音变得瘦弱、干涩、呆板,缺乏色彩和生气。只有混响时间适中,整体音效才会显得丰满、生动、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佳混响时间严格说来并非是一个定值,即使是具体到某个听音室也是如此。它是根据个人的主观体验和经验得出的,而且欣赏不同的节目类型所要求的混响时间也不同。如欣赏影视节目时混响时间要求稍短些,音响效果会比较生动,人物对白清晰,声象定位也好。而欣赏纯音乐节目则需要稍长一些的混响时间,这样听起来才能感到"较舒服",其中古典音乐节目要求的混响时间要比流行音乐稍长些。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节目其后期混音制作各方面的要求各有差异,在重放时也需要相应适中的混响时间才能使音效最大程度地得到高保真还原。
    作为家庭视听室,一般采取折衷的办法来处理混响时间,然后通过拉开或收拢挂在墙壁上的活动幕布或挂毯作部分调整。大量的实验和资料表明,通常家庭视听室的混响时间一般取在0.4~0.6s左右(500Hz处)较为适宜。混响时间的计算通常使用如下公式:t=0.16V/α,其中t是混响时间,单位为秒;V是视听室内容积,单位为立方米;α是室内总吸声系数。表2是常用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例如一个视听室长6.2m,宽4.4m,高2.8m。天花板及地面均为平整的抹灰面,地面中间铺有一块4m×3m的化纤地毯,两侧墙上各挂一幅6m×3m的丝绒幕布(离墙1cm),在屏幕对面墙上贴有4.4m×2.8m的化纤地毯。试估算一下该试听室的混响时间(500Hz处)。从表2查知,裸露的墙面、地面的吸声系数α1为0.02,帷幕离墙1cm悬挂时α2为0.44,地毯的吸声系数α3为0.28,总的吸声系数为:
    α总=1×4.4×2.8×α1+(2×6.2×4.4-4×3)×α1+2×6.2×2.8×α2+4×3
    ×α3+4.4×2.8×α3=23.184
    视听室的净容积为:V=6.2×4.4×2.8=76.384m3则
    混响时间为:t=0.16V/α总=0.16×76.384/23.184=0.53s
    可以讲,这个视听室的混响时间比较合适,如再考虑观众及家具等的吸声因素则混响时间还会略短一些。
    三、音箱的摆位
    当您花费了不少心思及不少钱把视听室按上面提到的几点要求装修到位之后,如果音箱的摆位不合适,那么结果只有4个字:"前功尽弃"。组建视听室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真实的音效,这和Hi-Fi欣赏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关于音箱的摆位在此只略提一些比较原则性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求视听室左右两侧的空间声学特性应尽可能对称(并不一定是视觉上的对称),即左右两侧空间的声反射量或吸收量要尽量相等。两个主音箱之间的距离通常要求在2.5m以上或左右主音箱与视听者之间的夹角至少大于30°(纯音乐欣赏的最佳角度为60°,而家庭影院因为要考虑声象的协调,一般要求在45°左右),才能获得较好的立体感声场,但距离或角度也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使图象与声象定位不一致。如屏幕左部或右部的声象定位远在屏幕之外,超出了近似合理的范围,会造成听觉效果与视觉的不协调。
    视听室的声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与音箱在室内的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主音箱在房间中的位置主要根据试听感受来决定。将主音箱放在墙角、离开墙一段距离或远离侧墙等多个位置试听,选择一个能得到较均匀的声场共振的位置放置主音箱。另外,再适当地将主音箱后仰几个角度以及将主音箱垫高一些试听一下,看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有时这种改变会很明显,可能会得到相当好的效果)。
    针对环绕声音箱指向性要求较低的特点,其具体摆放位置也不很严格,一般放在视听者后方左右两侧,但不能过分靠近视听者,扬声器高度应适当高于人耳。两个环绕音箱之间的间距一般要稍小于主音箱的间距。当环绕声音箱摆放到位后,一般还需要对AV功放环绕延时进行调节,使前后音箱的音效浑然一体、完美融合,获得满意的整体效果。
    中置音箱的摆位相对固定一些,应与屏幕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最好使主音箱、中置音箱的高音扬声器及视听者的耳朵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如果条件不满足,中置高音与主音箱高音扬声器的高低差距最好不超过30cm。如果相差过大,主音箱和中置音箱的声象高度将会明显不一致,造成屏幕上运动物体的声象变得杂乱,很不自然,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中置音箱时其中、高音扬声器应尽量使用与主音箱相同的单元。这样才能使中置音箱与主音箱在频响曲线、指向性、相位上得到较好的匹配,这也符合Dolby AC-3及THX的基本技术要求。
    超低音音箱俗称"低音炮",由于它负责重放的频率一般集中在120~150Hz以下,所以它在视听室的摆放位置选择就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在室内多个位置摆放进行试听,选择一个能最大程度降低室内声染和失真的适当位置来放置它。一般地讲,低音炮不宜放在墙角、紧贴墙边或视听室中心,因为这些位置都容易引起较强的共振。
    实际上,本文指出的以上几个方面是比较"大众化"的原则。而各人有各人的欣赏口味,各家有各家实际的家具、房间结构布局情况,甚至不同结构的音箱也有不同的放置要求,所以说家庭影院的组建、布置实在是一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事情。
    [第十篇]漫谈隔声 
     
     
        很多年以来,大凡是发烧友,或自命为发烧友的,都会为自己的听音环境作一些处理,为的是改善听音条件,以及把它搞得美观一点。于是有人在墙挂上挂毡,在墙角放两根SOUND TUBE。也有一些买来几块贵价的SONEX左放右放。而一些又会买些"海马"海棉垫(当然便宜得多啦)却又能搞出差不多的效果。更有一些,像笔者十多年前那样,拾来一大堆盛蛋用的纸卡,再把它们喷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在墙身呀,天花呀,一一贴上,效果也相当不错。也有朋友听我说,在家中不同位置,放几盆植物,如果弄得声音不错时,其它家庭成员的接受程度也会高一些。好了,这一切举措,基本上是起到调音的作用,极其量来说,也只能是吸音作用,而决不能起到隔声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确实是很多发烧友的错觉,大家一心以为既然把声音吸去了,它不就是跑不远了吗?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声音吸去了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是的,上述的各项举措,真的会吸?quot;一点儿"声音,但吸去的量和余下的比较,却是微不足道。严格来说吸去声音是把声音由声能转换成另一种能量(通常是热能),在听音室内,如果谈到吸去声音的能量,工程师会笑着对你说,这点可以不理了。

      但如果你是较认真的发烧友,隔声可能对你有深一层的意义。在专业的录音和鉴听场合,隔声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里面也有很多大学问。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用耳机鉴听音乐时,除了声场这一项指针外,大家会发现,无论是频域,或是瞬变、动态、音乐的纤细度等等都能够轻易胜过我们家里的音箱。这两者为什么会这样大差别?里面牵涉很多原因,而其中一项,就是两者的隔音条件相距很大。

      我们一般在家里听HiFi,声压一般维持在90到一百零几dB,再大声家人或邻居便会投诉。这里说的,一方面是放声的声压,接近110dB已是一般家居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器材已很容易出现疲态,而另一方面,作为听音者可能自得其乐,但一旦较长时间暴露在强声压下,我们的耳朵已处于能承受声压的极限,这样我们的听觉的灵敏度,诸如分析能力等,都会变得迟钝了。在一般的城市家居中,本身的环境噪声已不低,最小的也有大约40dB,如在香港这样繁华和人口稠密的,就更不止此数。于是我们看看,如果我们在家听音乐,声压维持在100dB而邻居可以接受,减去噪声台阶(Noise Platform)40dB,于是剩下的可用上动态就只有60dB了。一般来说有60dB的可用上动态已相当不错,只是器材,特别是音箱,在处于极限时往往有失准的表现,于是我们会感觉到声音不太好。如果要提高上动态,譬如增加到65dB,这时声压上限便得提升到105dB了,这时候器材的非线性失真会以几何级数递增,而你的听觉在105dB下变得更不灵光,这样两者加起来,你便会感觉到烦噪了。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想到,为什么不能把噪声台阶降低?对,如果把噪声台阶降低5dB,即35dB,这样维持100dB声压上限时,上动态就有65dB,这时和上例105dB相比,器材和我们的听觉并没有处于疲劳状态,所以听音质量就会比在40dB噪音台阶和声压上限105dB时有起码一个数量级的改善。读者们也就很清楚在那种情况下声音会较好。要降低噪声台阶,便得要谈到隔声了。

      我们知道,在这个星球上,声音传导基本上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所以在没有空气的真空中一切都会变得死寂了。有读者会不同意,因为在他的Dolby Digital 5.1体系,欣赏《星球大战》时是地动山摇。很抱歉,你给电影骗了。真正的星球大战,仍然只能默默地在死寂中进行。

      要隔声,简单地说,就是要斩断声音传导的路径。这点,道理显浅易明,可要做得好,就不容易了。既然声音是靠空气传导的,要隔音首要的条件是把听音室内的空气和外间的空气隔断,换言之就是把听音室密封起来。但人要进入听音室,而人又需要流动的空气,这样隔声和空魍ǔ闪艘桓鲎畲蟮拿堋L羰业目掌×亢徒稚峡掌独耄源蠹一岱⑾肿ㄒ档穆家羰一蚣涠际遣患烊盏模芏喽际俏菽谟形莸摹Wㄒ德家羰沂敲挥写暗模谖颐堑募揖诱馐遣豢赡艿模庖彩歉粢舻牡谝豢翁狻P液孟执鞘锌盏饕驯涑杀匦杵罚允迪钟行г诩揖痈粢舯涞每尚辛恕L羰一旧现荒苡梅痔迨娇盏鳌5源懊呕故切枰ǖ阈乃迹蚁胱畹拖薅扔Σ捎寐链埃话愀执澳敬岸疾恍小5比桓簿康模鸵捎帽泵懒餍械乃悴AЪ嬷屑涑檎婵盏慕峁梗忝刻斐舜畹牡靥盎б灿猛恢纸峁埂H绻捞趵砜傻那榭鱿拢汛坝盟悴Aё┓饨崃耍粢粜Ч憬咏硐肓恕?/p>

      分体空调应尽量安装匹数大一点的,这样机器长期在慢速的情况下都能应付裕如,因之而产生的机械噪声也会少一点,另一方面要维持听音室内的新鲜空气供应,空调机的制冷量更要大一点。大家要注意,一般窗式空调都有鲜风供应设备,可是分体的就没有这种设备,更甚的是一般人家压根儿没有这样想过,故此为了你的健康想,在安装分体空调时应叫师傅注意解决这问题。一般来说,师傅会在你苦苦要求下,勉为其难地在房间某处装上抽气扇,便向你收钱了。这样做,你的健康会有保障,因为听音室有鲜风供应,发烧几小时不成问题。可是你花了大量金钱以期收到的隔音效果,就给这把小小的抽气扇破坏殆尽了。正确的做法是你要安装一个专业级的抽风系统,它包括一台口径大却工作在慢速的抽气扇,这是为了确保它的噪声低,另外送/抽风管道要相当长和具有消声功能,它的结构会像迷宫式音箱的结构,管璧粘上吸音材料,原理就跟汽车的消声器(死气喉)一样。最后,安装空调要注意的,是出风口应装在主音箱背后的墙,离听音者最远。

      跟着的是要把听音室的门换上不小于50mm厚的实心木门,最好不用金属门,而且门框要粘上密封胶条。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更可效法专业录音间的双门处理,即推开外门只进入一个小储物间,要再推开内门才能进入听音室。接谈的是墙的结构,这点在城市,只要是砖墙或混凝土墙都没有问题。作为听音室已完全可接受。当然专业的,墙身的结构还有一定的规定。

      最后谈的是放音装置(主要是音箱)和听音室的退交连(de-coupling)。这点也很重要,原来声音在固体的传导比在空气中要来得快和效率更高,如果你把音箱直接放在地上,你的邻居仍有机会受到骚扰。有朋友试过这样的经验,每晚睡上床时便听到吵耳的乐声,不能成寐,向管理处投诉楼上的住客,管理处却回答楼上是空置的。最后苦苦追查,原来是三层楼上的一个和他的单位共用同一承力墙的单位发出来的声音。要把音箱退交连现在变得简单了,只要你用上由多重材料造成的钉脚来垫起音箱便行了。你楼下的邻居会为此而多谢你。 当你把上面各项全办妥之后,会把噪声台阶下降多少?大约10dB吧?!这太昂贵了吧!答案是见仁见智了。
    [第十一篇]  音像之音场

    一套HI-END系统在重放音源时,存在着声音元素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问题,音素也就是声音元素,是指某一时刻声音综合组群中可独立表现的单元,比如其中的一个人声,或者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大脑是一个富于联想的思维器官,通过各种音素在三维空间的清晰分布,我们能联想出发出这些音素的歌唱者或乐队中的乐器在空间舞台中的真实分布状况,就如同在眼前形成一幅舞台表演形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音像",因此,如果把我们前面评论的"音品"比作音乐的听觉语言的话,"音像"就是音乐的视觉图像。

      HI-FI提出与建立,一开始就是与音像结合的,即HI-FI系统把音源重放时应呈现清晰的音像作为凌驾于以往"高级"收音机或手提式录音放音机之上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HI-FI或者更高层次的HI-END系统,对音像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对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来讨论,即:音场、解析度、弱信号再现能力和质感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我们将一一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我们先来讨论音场。

      我们里用来作为音像质量评价指标的"音场"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要领,它泛指音素的三维空间分布全貌。具体包括音像舞台空间的大小。在听音室中所处的位置、音素群在音像舞台中的位置和音像舞台周围空间的透明度及气氛。

      音像舞台的大小和位置,可通过揣摩音素分布的边界位置体现出来。音场除有宽、深、高三个维外,音场的前幕幅中点线到达聆听席的距离也是一个重要的位置要素,它可以衡量音场的靠前或靠后。HI_END级器材对音场的理想要求是音场 应略等于音源的真实表现域,音场前沿到达听者的距离应等于场宽的一半左右为好,独唱演员或独奏演员都应该站听者正前言的新加坡 ,有偏离或动态摆动也不会离中央线太远,这一点十分重要。最后一个重要要求是:音素在音场空间中的分布应该具有均匀性,也就是说音素在音场中的分布仅取决于信源信息的指导,不受音场空间位置的作用而出现密一块稀一块之类的现象,就象电视屏幕那样,不应该有电视画面某一部份色彩特别浓或特别淡、特别深或特别浅,或某部份"像素"特别挤或特别蔬。

      上面所述音场是一种理想的音场,在一般家庭里是很不容易完全实现的,这是因为它不仅与器材本身有关(其中音箱的关系最重要,其次才是功放部份),同时也取决于音源软件所包含的音场信息,更取决于听音室的大小和结构,以及音箱在听音室中的摆位,聆听座与音箱的相对位置和高度等等,这些就不单是器材投资所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许多住房客厅或居室又小又不规则,一般还不能单独用来作为听音室,由于还要摆放各种东西,因而音箱的摆位很难随心所欲,甚至只能缝里插针,常常因为建筑结构上的左右不对称性(比如左面是墙右面是窗或左面是床右面是门等),这些都对正确音场的形成产生极坏的影响。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要保证好音场在听音者面前的居中性,往往较大幅度的调节左右声道音量平衡旋钮直到感觉上合理为止。

      至于音箱在室内的摆放方法,有些烧友提出"317"规则,还有人提出另一些规则,这些方法我们将在其它节目时间里向朋友们介绍,有的中高档音箱在说明书上注明了放置方法,这些规则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你的听音环境和音箱来讲并不一定最好,也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如果需要音箱放在1/3房间长度的地方同,就只能在专业听音室内才能实现,一般兼作其它用途的房间这样放音箱就会挡路,因此,一切还要靠自己因地制宜地反复实践和努力,摆出一个至少还能说得过去或者进一步属于比较好的音场来。

      前面讲到音场规模与音响器材的关系仍是很密切的,虽然其重要性略次于摆位和听音室结构。首先音箱与音场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质音箱厂家在设计音箱时都作了充分考虑,这种音箱只要摆放合理,是会比较好的音场来的。至于功放性能,对音场的影响也不小,功放的功率越大,形成音场的能力也越大,

      最后我们来谈谈音场空间的透明度与气氛问题,这确实属于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对初哥乃到于一些中级烧友来讲都往往是难以体会的问题,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拿一张在世界著名音乐厅的现场录音片在系统上重放一下,如果它使人能象坐音乐厅内聆听现场音乐会那样,不仅听到交响乐的立体演奏声,而且明显能感觉出这种演奏是一种十分字根表、透明的环境背景中演奏出来的,在音乐间隙连翻乐谱的声音和前排观众的小声叹息声都能十分逼真地再现出来(当然这也涉及到我们将要谈到的小信号再现能力),而一旦交响乐队管弦齐鸣、鼓声震天、如万马千军步入高潮时,强大的音乐主体与音乐厅空间结构四壁回声形成一种极其壮观的鸣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堂音)给人以十分贴切的身临其境感觉,这样就达到了HI-END器材对音像舞台周围空间透明度与气氛的理想要求。

      当然,有经验的烧友都知道,音场是完全可以空墙出室的,要不然就不会有"音场宽深、直抵对街"的广告词了,但是音场的范围毕竟是包容下一个乐队,要想包容一个音乐厅的全部气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以现实客观的对待一套HI-END音响系统。
    [第十二篇]营造一个平衡的聆听空间

      个人以为,房间的声学条件对音响器材的声音影响极大,但往往又是一件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事情。恐怕在国内的发烧友家中有80%以上是欠缺较合理的声学条件。声学条件这玩艺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加上需相应的装修步骤,不似换机、换线般直接、方便,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发烧友是不知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是不知从何入手,还有的是怕麻烦甚至有意逃避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将音响系统中所出现的声音问题统统归罪于器材身上,最干脆的办法就是换机、换机、再换机,除了破财之外,你的发烧功力全无根本性的进步,还很容易沦为器材的奴隶。而那些不能频频换机升级的朋友则心急如焚,四处求援,对着自己那套"鸡肋"简直是又爱又恨!

      其实,为什么我们不从最基本的地方着手呢?我认为,改善你聆听环境的收获肯定要比你换器材大得多!因为,前者是直接对音质的提升,而后者仅是对音色润饰程度的加强、并且永远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请记住,在一个"错误"的房间里,无论你的器材多么高级,系统的声音仍是错误的,即使它有所谓优良的音色和音场!我们很多时候抱怨自己的器材级数不够,但你是否意识到是你"级数不够"的房间令你的硬件表现大打折扣呢?我曾在一间声学条件相当理想的私人聆听室呆过,除CD机外,全部为国产器材,总值5000余元,声音如何?我想那些在"错误房间"中20000元级系统根本不是其对手,那种强烈的质感和深遂的音场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在阅读许多读者来信时,很多时候全抱怨他的系统抵频松散,中高频干硬、过多,或者定位模糊等等。其实,出现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就是声学条件不合理造成的。如果你所用的器材是一件经认真设计的产品,在失真、频响、信噪比等物理指标过硬的话,就完全不必要急着换机,因为它本是一件"正常"的器材。它的级数可能低一些,但绝不是一件"坏"的器材。

      为什么器材级数会有高低之分呢?笔者下面的比喻不知是否合适:一个健康、正常的女人,不是也有相貌普通和漂亮动人之分吗?寻常的女人到天人尤物之间,会有许多许多的层次,男人根据她们的容貌、气质、身材、智慧等诸多因素,结合自己择标准和自身实力,就会向他所心仪的女人发起追求,像我们选择各式各样的音响器材一样。但请记住,器材只有级数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分。房间却真真切切地是有"好"与"坏"之分,所以也是更本质、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如何判断你聆听环境的声学特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播放上述《雨果发烧天碟(一)》的频率测试信号,如果在某些频率的音压特别强或者特别弱,频率不是一种平顺的过渡,那么这些频率就往往存在着"峰"和"谷"。关于"谷"的"填平"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在目前业余的条件下是较难取得圆满效果,只能通过摆位去取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幸亏,目前在我们那些未经处理的房间最主要面临的还是"峰"的问题,所以专家们总是建议我们做好吸音、扩散工作。对于格局已定的房间,地毯、双层丝绒窗帘以及呈圆筒状的坐垫等是必不可少的校声利器。另外,在光滑的墙面除挂壁毯外,还可以做几个高大的木质书柜、唱片柜(不设玻璃门),既实用又利于声音的扩散。如果你的房间还没装修,可参考笔者刚才提到的墙裙、平面吊顶、复合木地板,还可在墙角设置外表饰布的圆筒状矿棉听音材料。总之,尽量把你房间布置成"软调"的。应该说,这种装修风格绝对符合常人的审美标准。

      那么,完成了上述工作后是否就万事大吉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声学环境的设计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对于一般发烧友来说,你不知这样做了以后,是吸收了哪些特定的频率,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吸得恰到好处。即使给你一大堆公式和各种材料的吸音系数表,你也未必会计算,有结果也未必精确。例如,专家让你做一个"穿孔吸音装置",那么该打多少个孔?每个孔直径是多大?我想你多半是摸不着头绪的。怎么办呢?最保险的办法是请声学专家来,边装修边调整。但对一般发烧友来说,似乎又与"天方夜谭"无异。各位看了这个答案可能会很泄气,觉得做这么多努力还不一定能保证成功,那不是白费劲?其实,你大可不必灰心!你那间经有目的设计的

      聆听室,虽然在声学特性未必十全十美,但肯定比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时好得多,而且这种差异完全可以毫不废力地分辨出来!这也就是说,经过声学处理的房间的"平衡性"要比没经处理的房章好,显得更合理一些,有利于再现音乐的原貌。

      在完成房间的声学处理后,下一步就要通过器材的摆位,令你系统的声音更趋于平衡。摆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你房间声学特性的不完美。所以,声学处理加上器材摆位将使你的系统向着平衡的声音迈进一大步。器材摆位最重要的一环是音箱的摆位。某些观点认为,只要根据你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即可确定音箱离后墙的距离以及彼此的间隔,对于这种不顾声学条件千变万化而定出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做法,笔者实在是心存疑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甲、乙房间三维尺度完全相同,只是声学条件不同。如果都按同样的搭配,音箱也都按"准则"放于房间的X分之一处。但我敢肯定,甲、乙房间的声音一定会有差异。那么,我想问一句:两个均按"准则"的摆位的系统,究竟是甲好、还是乙好?上帝保佑,你可千万别告诉我--"两个都棒!"。这科可真有点江湖卖药的味道了。

      推出此类"摆位准则",想让发烧友尽快找到靓声,我想出发点是好的。但音箱摆位决不是一件可:一蹴而就"的事性,更不可"一本通书读到老"。它需要心血和汗水、需要耐心、还需要灵感。摆位其实是发烧友对直达声、反射声的能量、相位等因素的再组合。将其揉合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下面是笔者在摆位方面一些粗浅的心得,供各位参考:

      第一步,将音箱在你容许的范围内尽量离墙壁,而音箱间距离在1.8~2.3m之间。当然,这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1)聆听位置距后墙至少有0.5m。(2)皇帝位距音箱也为1.8~2.3m。(3)在音箱间隔1.8~2.3m的情况下,两只音箱尽量远离侧墙。

      第二肯,播放《雨果发烧天碟(一)》的频离测试片断,一般的家庭1kHz以上的频率很少有出现"谷",通常的情况下只会出现能量偏多,这时可在侧墙墙壁上多挂一些壁毯便会有较明显的改善。问题主要出现在1kHz以下,特别在56~600Hz这个频段,既有"峰"又有"谷",用测试碟播放时,你会发现某些频率特别弱、某些特别强,而且变化非常不均匀、不连续的。

      第三步,注意聆听在56~600Hz这个频段内,是出现"峰"的现象多,还是出现"谷"的现象多。旭果是前者,表明你的低频吸收得不够,可在四个墙角的棱线处做一些由织物包裹着的长条状矿棉吸音体。加上四条吸音体后,如果又有某些频率被吸得过量,可适当减少吸音体或把音箱稍稍往后靠。如果是后者,则表明低频吸得过亘了,除减少一些低频吸音物外,还应把音箱往后墙靠,直到那些被"吸"去的低频得到最大补偿为止。

      第四步,在完成前三步工作后,通常被"吸"去的频率恢复程度也是仅此而已,但不排队除佾有少量的峰点存在,例如由160Hz播到下一traaack200Hz,200Hzz会明显大声些,这时可通过缩小或扩大音箱音距来调整,每次移动的距离宜在30cm左右为宜,不断播放测试信号及不断调整。

      第五步,再次播放测试信号。正常的听感是,在56~600Hz这个频段内,由低至高是逐渐响亮起来的,而且每一track之间的变化是均匀的,不应出现21#track特别大声,而22track突然又变小声的情形,。接着,播放含有人声和鼓点的片断,留意人的胸腔运气及鼓腔振动等细节的再现,并且以耳机加以对比(耳机的平衡度比音箱好得多)如果仍有明显差异可通过音箱内拗及后移来改善。

      完成上述五个步骤后,你的那套系统的声音应有所改善。如果在某些频率仍有明显"峰"或"谷"的话,而且你又不想"大动干戈",建议你选择一台优质的均衡器!均衡器?当在可闻频率内有许多明显的缺陷而你又不打算修补的话,我认为这已失Hi-Fi--"高保真"本身涵议了。我宁愿系统的音色因均衡器的加入而有轻微的改变,也不忍它的频谱如锯齿般的难看!

      均衡器确实可令你的系统的声音变得更平衡、合理,不然,为什么Accuphase还要推出昂贵的DG-28?
    <第十三篇>房间墙面和顶/地面的吸音和扩散处理的一些简单办法

    A、左右侧墙的作法。左右侧墙是音箱发出直射声的第一次反射地方,第一次反射音一定要做成吸音处理,经这样处理后才有助于声像定位的清晰和声音的干净,不致于让声音吵耳。做法是在音箱与聆听位置之间的侧墙上设置一些吸音材料,吸音的面积要有1-1.5m宽,2m左右的高度。吸音材料可用厚绒布打皱像窗帘一般自然吊在侧墙,也可用棉布包裹音棉,做成一块块的吸音体固定在墙壁上,或吊挂羊毛毯画。

    假如左右侧墙做了吸音之后,声像定位变得精准,声音又不会吵,那音箱后墙(即聆听者面对的前墙)就可以不做处理。反之,那就要在音箱后墙做一些吸音处理。

    B、后墙的处理。在多数情况下,为了不过于吸掉低频或让放大器功率负担过重,音箱的后墙应做得结实坚硬,这样才能将低频向前“逼”,延伸更佳。

    后墙吸音的面积一般是设在左右两个音箱之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整面后墙以方木条纵横交叉钉成几个框,然后以布包裹吸音棉,塞入每个框内。制作工艺佳时,后墙可做得很美观。也可以悬挂织物来吸音,但织物应选用壁毯般的厚重才有作用。尽量不要在音箱后墙以3cm板或6cm板钉空腔,这样会吸走过多的低频,声音听起来软弱无力,不够结实干净,量感也不足。当然,这并非绝对,如空间中有125Hz中低频驻波时能善用石膏板和3cm板(两者125Hz吸音率约为0.28)来做部份墙面的钉空腔装修,可把中低频驻波吸收,使声音更平衡。

    墙角特别是音箱后墙与侧墙的墙角是驻波最强的地方,如能够稍加处理,对于声音有很大帮助。既能利用空间又花钱不大的方法就是将墙角设计成书架、CD架或摆设架。用木板把直角封起来,虽然是有扩散声波用,但这个墙角空腔也会吸收低频,有得有失。

    C、聆听位置后墙的处理,聆听位置后墙可以处理成吸音,也可以处理成扩散。很多视听室中限于空间过小只能贴着后墙坐,这时听到的声音会比较浑浊,因此除非您的系统低频不足要靠后墙反射来增强低频,否则坐椅最好离后墙0.6m以上,这样听到的声音才比较干净。但当坐位离后墙太近、反射音太强时要采取吸音处理。反之可用扩散处理使声音更自然,最好的方法是将吸音材料贴粘在扩散造型的表面上,这样吸收与扩散的兼得。什么东西可以扩散声波?任何的斜面或弧面物体都可以扩散声波,但它们的扩散频率范围受自身的弧面斜面宽度的影响,扩散板除了购买现成的,也可以自做,设计成一格一格的专业扩散板,它能扩散更宽的频率,农贸市场上装鸡蛋的凹凸纸浆托板,也有自然的扩散效果,但它的扩散频率范围很窄。

    地板和天花
    居室的地板多是铺大理石、瓷砖或木地板。从材料来看,木地板最有利于声音,视听室用木地板装修时,只要木板直接牢固地铺在水泥地板上,其特性与水泥磁砖的地板差不多,对于声波只有反射作用,吸收低频的能力很低。但如木地板被架空钉成空腔后,不但会容易引起振动,而且对于100Hz以下的频率也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在架高地板的房间中应使用较大型的音箱。在经验中,二三十平方米铺架空木地板的房间用10寸低音单元的音箱得到的低频并不少。其实,低频量感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聆听空间把高频反射得太多,使你无法开大音量听,小功率放大根本就无法把原有的低频“逼”出来,造成全频量感失衡。

    铺磁砖的地板易清洁,但这样易造成高频太吵耳,解决这问题方法是在磁砖地板上铺上一块约2~3m2的厚地毯,决定地毯位置的方法是让地毯在音箱与聆听位置之间移动,一直找到高频最不吵耳的地方即可,另外还可采用天花板吸音处理。天花板最好是吸音与扩散兼具,不然只有硬调的扩散或全部软调的吸音会令声音高频反射音会太强或太弱。这里推荐的天花板的做法有三种:

    A、轻钢架加矿纤板设计,它对于抑制过多的室内混响和高频很有效,但无任何扩散功能。B、小片弧面板扩散兼吸收设计,具体做法是取每片长为50~60cm、宽为30~40cm两端弯起的弧形薄板,在弧片向下的一边贴上PVC纸,内凹那一面粘上泡棉或吸音棉(不能用玻璃纤维棉,以免影响健康),这种设计可以兼具吸收与扩散,而且不会形成空腔吸中、低频。在天花板上钉木条,把薄板一片片固定上去。不必粘满整个天花板,可选天花板的中间与聆听位置上方先做,效果不明显时再继续扩大。想扩散的频率不受限于弧片的面积的影响,可用多种不同规格的弧面板。C、里面采用吸收与扩散设置,外表绷布的设计 ,这种设计很美观但费时,先在天花板上安放吸收与扩散兼具的材料,然后再打格子,用美观的布绷紧遮住,这样一来,既漂亮又实用。
    [第十四篇]形形色色的靓声措施之一    
      希望自己的听音设备上些档次,在追求中乐此不疲,是发烧友共同的心理和行为。欲使听音设备有高档次,只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不难,在行家的指导下买搭配得当的高级器材,再请专家相助对听音室做符合声学要求的精心处理及对器材进行正确的调校,目的就算达到了。但这种情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尤如天方夜谭。正是由于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此种经济实力,但又不甘于自己的设备音效平平,于是就把靓声寄托于花钱不多的周边设备的使用和其它相关措施的采用上。那么常用的靓声措施有哪些呢?

      1、器材的合理搭配。讲究器材的合理搭配是必须的,但如何搭配才算合理却难有定式。一般来说,器材搭配除功率、阻抗及其它相关技术指标要匹配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档次是否相当,二是能否达到或接近听音者所喜欢的音质音色。由于听音者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搭配思路。比如特别喜爱强调某种特点的就可进行"强强搭配",喜欢中性或为某种器材抹平个性的,就需进行"互补搭配"。无论音源、功放、音箱、线材,都存在冷、暖,快、慢,软、硬的不同特点,搭配不当,就达不到个人的意愿,也枉费了付出的钱财。然而尽管器材的特点和听音者的要求各异,但"靓声"是听音者主观上的共同追求,客观上的音质好、差也是有着能够被认同的基本标准的。一套设备要达到高音亮丽,中音饱满,低音厚重,且能够表现出通常所说的定位准确,动态凌厉,音场宽阔,音色纯净,空气感丰富,音质富有弹性等等,不是仅靠合理的搭配就都能达到的,前提必须是每个单件器材都有很高的素质。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通过合理搭配达到靓声,不是脱离实际的奢求"最好",而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所力求的"尽量好"。无数专家、音响发烧友的实验证明,在同等付出的前提下,器材间的搭配是否合理、得当,所收到的效果确有很大不同。

      2、对听音室的声学处理。对听音室做符合声学要求的精心处理对于放音效果极为重要,但这又是最为复杂,最需要专业知识,且可能是投资最多的一个环节。听音室对音效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房间的体积和长宽高比例;二是房间的设置结构,如门、窗的数量、面积、位置,房间内壁六面(或更多面)所使用的材料,这些材料(也包括室内陈设)的声反射或者说吸声的特性和指标值(由吸声系数等决定的混响时间)。作为一般家庭,由于不可能专为听音设备度身定做一个在空间和结构上都非常标准的房间,而是只能让设备适应已有的房间条件,所以只能在内装修和附属设施上做文章,包括隔断或尽量减少室外噪声;使用木板、壁布、地毯、窗帘及诸多吸声材料;去除或调整易于引起共振导致劣声的室内杂物;避免存在形成驻波的过多对称或凹形腔体结构等。

      3、对器材进行正确的调校。要获得好的听音效果,不是买回一套质素优秀、搭配合理的设备就万事大吉,而还需要对器材进行精心的调校。就调校器材的广义说,应包括所有周边设备的使用和靓声措施的采用,但通常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设备间的正确连接,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正确、适度的调整;再是器材的恰当摆位(如音箱与后墙侧墙的距离,置放的高低,与聆听者形成的夹角,听音位置的设定等),以及其它为达靓声进行的设定、调整。由于听音室的不同,器材的"能量"和各方面特性不同,音箱等器材的摆位及相关的各方面调校只能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检验的标准不仅是客观上的科学数据和理论,更多的还是听音者主观上的听音感受。欲达到最佳的靓声状态,往往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试验对比调整。

      4、器材的避振。设备在水平摆放前提下越稳固越益于靓声。高档器材一般有足够的"体重",不仅是用料足所致,也是为了稳固(或在客观上起到稳固作用)。非常讲究的设备连音响架都要使用"重料"(优良材质)并有很高级的防振措施。数万元级的CD转盘自重要超过几台中低档CD机的总重量。最讲究避振的器材当属音箱,除加强自身重量外,要使用能让音箱平稳的脚钉。脚钉多为金属的,也有橡胶的和木制的。鉴于每只音箱的4个脚钉不易构成一个稳固的平面,于是一些高级音箱的脚钉可以做精确的调整,还有的附以专用的承托基座。也有的烧友主张用3只脚钉按倒品字排列以自然构成一个负重相等的平面(如果不形成等边三角形或三角形的位置在平面上分配不均是否于稳固不利笔者未亲试过)。有些烧友声称不同材质的基座、脚钉可产生不同的音色,例如主张使用紫

      檀木、水晶石等材料或用两种特定材质叠加等,这显然是超出了避振的范围,延伸了脚钉的作用。音源、功放等其它器材也需避振,一些烧友同样给它们装上脚钉,并采取重压、固定等方式避振。有相当条件的给每件器材单独使用器材架,使它们互不相连,消除振动带来的互相影响。
    [第十五篇]斗室也有发烧乐(4)
    请注意,如果您的空间很小,千万不要在二侧墙安置二次馀数扩散器,那样将会增加从侧墙来的反射音。在小空间中,二侧墙一定要用吸音装置而非扩散装置。再者,小空间中如果声音太冲、具有侵略性,喇叭后墙也必须做吸音或扩散处理。至于该吸音或该扩散?则完全依实№聆听效果而定。我的意思是:如果装扩散板之后仍然觉得侵略性太强,则应该改用吸音布置;假若用了扩散板之后觉得声音既不会太冲,活生感也不错,那就可采用扩散板。

    斗室内必须经营软调空间

    在小空间中,如果房间是钢筋水泥的硬调子,即使使用的喇叭不大,也会产生强烈的中低频驻波。此外,我也说过,中频、高频也会因为反射音过强而干扰了定位感。最严重的当然是让您无法舒服的听音乐。所以,虽然我们知道软调子空间会吸收许多中频与低频,但在这么小的空间中这种特性反而正面多于负面。我说过最简单的软调空间作法就是在水泥墙上再钉一层石膏板夹层,夹层里不要忘了塞满玻璃纤维棉。这样一来,整个房间除了改为软调子之外,还兼有更进一步的隔音效果。

    仝先生的这个房间其实就是木板钉成,再加上有天花板以及木质地板,整个斗室可说是标准的软调空间。因此,虽然他使用了那么大的JBL 4344,不过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驻波的威胁与压力。整套器材所表现出来的声音是清楚而乾净的。

    正三角形摆位为斗室首选

    虽说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几乎无法讲究喇叭摆位,不过,如果您使用的喇叭不像JBL 4344那么大的话,还是有机会做喇叭摆位。在此,我建议您,在小空间中,最好的喇叭摆位就是「正三角形摆位法」。假若短边太窄,您还可以加用「摆位八法」中的「长边摆法」,让二喇叭之间的间隔拉大。仝先生那里由于房间的长边二边都有门,所以无法以长边摆法行之。因此,我就坐在正三角形的位置上听。在这样的位置上,我可以听到最多的细节以及最正确的乐器定位感。当然,层次感与深度感因为喇叭离后墙不到一公尺而受到限制。
    [第十六篇]B&W CDM-NT 多声道环绕声系统

    音响AV百变搭配组合

      我想逐一介绍这次我所试听的NT家族,其中包括落地式CDM7 NT,中置声道CDM CNT,可以当后置声道也可以当前声道的书架型CDM1 NT,以及侧声道的CDM SNT。为什么B&W会推出这样一系列NT扬声器呢?其实只要亲眼看了这套扬声器,您就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一套被设计来用在纯音响与AV的扬声器系统。首先,前声道可以有二种选择,预算足者可以用落地式CDM7 NT,预算不足者就用书架型CDM1 NT。中声道当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CDM CNT。至于环绕声道就有二种选择,假若您想把环绕声道安装在侧墙,就采用CDM SNT,这是一种稍微三角形的薄箱体扬声器。如果您想把环绕声道装在后面,就可以把CDM1 NT当作环绕声道使用。假若您想更进一步使用7.1声道,那就是所有扬声器都派上用场了。咦?还缺超低音?没问题,B&W有很多超低音可以让您搭配,例如ASW 2500就是不贵的超低音。

      既然这整套扬声器想要做多声道扬声器使用,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套扬声器的单体是否具有一致性的设计?第二个想到的是中声道有没有磁屏蔽?先说磁屏蔽,没问题,CDM CNT有磁屏蔽,所以就算您把它摆在电视上面,也没有问题。再回头说第一个问题:到底这套扬声器的单体有没有一致性设计?我可以告诉您,除了侧声道的CDM SNT高音单体不是采用外露式鹦鹉螺高音之外,其它扬声器全都采用相同的1吋合金高音单体。不过,CDM SNT的高音单体一样使用1吋合金振膜,只不过因为箱体很薄,无法容纳那支管子而已。而中低音单体也都采用具有相位锥的6.5吋Kevlar黄色锥盆单体。所不同的是,CDM 7 NT还多加了一个纸与Kevlar混合的6.5吋低音单体而已。

      CDM7 NT前后各有一个低音反射孔,CDM CNT则在前面有二个低音反射孔,CDM1 NT在前面有一个低音反射孔,只有CDM SNT没有低音反射孔。而在扬声器效率上,这组扬声器从88dB到91dB,顶多相差3dB而已。或许您要问,如果把每对扬声器的效率都调整一样不是更好吗?事实上88dB、90dB、91dB的落差并不大,这几对扬声器的箱体容积相差那么大,如果要把效率调成一致,要多费很多手脚。何况,从AV扩大机或处理器本身来调整音量一致不是很方便吗?除了低音反射孔有一致性之外,这些扬声器也都是双扬声器线设计,箱内分音器是高音与中低音分开的。

    要能舞大刀与刺绣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新CDM NT系列整个浏览过一遍了,现在该是开始进入聆听阶段的时候了。既然这套扬声器设计的着眼点在于同时满足纯音响与AV之用,我当然也要就这二项不同的需求来测试。不过,在测试之前,我们还要先来讨论一个问题:纯音响用的扬声器与AV用的扬声器能够兼得吗?我们都知道,纯音响首重音质音色,再来才是定位精准等等。而AV要的是能够表现强烈的冲击性,至于音质、定位感、解析力等等则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多声道系统会帮忙达到那些要求。假若有一组扬声器要能够同时满足纯音响与AV的需求,那么它就必须既能舞大刀,又能刺绣;既能文,也能武。像这样的高难度要求,CDM NT系列作得到吗?

      这个答案待会就会揭晓,请稍安勿躁,现在我要先说用来推动这套系统的AV扩大机。为了搭配这套扬声器的身价,也为了找寻适当的搭配,我用了Marantz SR19环绕收音扩大机。为什么会选Marantz呢?一来NT系列的声音特质比较清爽明亮、反应快速,在台湾硬调空间中,需要中和一下,所以选用Marantz。再者,我知道在日本,Marantz与B&W是由同一家代理商经营,他们也有二者搭配相当适合的经验。还有,NT系列效率相当高,一般AV收音扩大机应该就能够应付。综合这几项原因,我才会以Marantz SR19搭配这套扬声器。

      测试地点在杂志社近十坪的大聆听室,这个聆听室拥有相当平衡的吸收与反射面积,同时还有大面积的天花板扩散,可说是一个声音相当平衡的空间。在测试时,我先武后文,也就是先用电影DVD来测试它,然后再用音乐CD来考验。对了,测试DVD影片时,我加了B&W ASW 2500超低音,这是一个体积才315╳315╳400mm的超低音,搭载的是一个10吋长冲程低音单体,内置扩大机为1,000瓦。

    冲击性很强

      我首先要试的是NT系统的冲击性。要知道,看AV最重要的就是逼真的冲击性,那些枪声、爆炸声、雷声以及各种充满能量的音效假若没有足够冲击性,一切都变成软趴趴的,那就好象溶了一半的冰淇淋,怎么吃都不对味。测试冲击性有很多影片可以胜任,我先用了"人骨拼图"。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片中虽然没有枪战与爆炸场面,但是却有许多强烈的冲击性音效。例如片头一开始重物从上面砸下来,让男主角瘫痪,那重物落地的声音就很有冲击性。当女主角阻挡火车前进时,冲击性更是强烈,火车的剎车声与排气声强得会令人害怕。此外,人孔盖被锅炉爆炸掀起也充满冲击性。

      通常,假若扬声器系统太柔软时,"人骨拼图"的音效就会显得软调,有如霜淇林融化,这样紧张刺激感就会大减。尤其是火车这段,我听过许多扬声器,他们所发出的排气声与剎车声都不够强悍吓人,这就是冲击性不够的表现。NT会这样吗?不会,它的冲击性强烈极了,尤其是火车剎车与排气声强烈得让人有点害怕。我知道,这不仅是前声道CDM7 NT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声道CDM CNT以及超低音。这个中声道在表现对白时坚实有力,没有过分肿大,也没有鼻音,是相当好的中声道。我自己有二套AV系统,其中一套所用的中声道也是B&W的,也是具有强烈的冲击性,由此可见B&W的中声道表现相当厉害。

      再来,我又以"鬼入侵"来测试这套扬声器的冲击性。同样的,这部影片假若没有得到强烈冲击性的支持,在鬼屋中所发生的事情就不可怕了。举例而言,女主角住进鬼屋当晚,她听到隔壁有人敲墙壁,恍惚中以为妈妈敲壁这段就有很强烈的重物落地声。此外,强烈撼动大门的声音也很有冲击性。同样的,NT系列也百分百的表现出这些冲击性,不会显得太柔软。在冲击性方面,我认为NT系列的表现无懈可击。这也代表这套扬声器的瞬时反应很快,动态对比与强弱对比强烈,从最弱声上升到最强声的过程是瞬间的,而不是慢吞吞的。这种特质其实也在后面的二声道歌唱表现中得到验证,这是后话。

    定位清楚,细节特别多

      在AV中,定位感与环绕包围感其实都是扬声器摆位以及内置译码器的功劳,扬声器所负的责任并不重。虽然如此,但是我仍然要说NT系列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好。它杰出的地方在于声音的音像鲜明清楚,本身定位感明确,这种优点直接帮助了环绕效果中的声音移动感与定位感。像在"明日帝国"片中,飞弹贴着山谷飞驰、停车场中飞车枪战等都清楚而鲜明的显示了NT在定位感与环绕包围感的杰出表现。

      除了定位感、环绕包围感杰出、冲击性强、速度反应快之外,NT系列还有一个优于别家的地方,那就是细节特别多。这种细节特别多的表现我相信来自于中高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合作效果。事实上,以前我听鹦鹉螺800系列时,也感受到这项优点。由于细节特别多,您会突然感到空间感特别清楚,空间里的细节好象充满整个空间中,耳朵所听到的东西特别多。我不必特别举哪张DVD来做例子,事实上每部影片都有这种感受。也由于细节特别多,使得所有的声音都活了起来,而且更真实。例如"人骨拼图"里的下雨与打雷就因为这样而更显逼真。

      在AV表现部份,最后我还要说一个优点,那就是中频特别饱满。所谓中频饱满并不是因为CDM CNT中声道的独特功能,而是整套扬声器的中频都特别饱满。除了饱满之外,它还具有坚实不软的特性。这样的特质让对白的声音更有力、更有震撼力,也让整体的音效表现得更有冲击性。
    钟楼怪人与Evita让我满意

      看过DVD影片之后,我还看了音乐片"钟楼怪人"与"Evita"。从这二部音乐片中震撼人心的庞大声势中,我再度验证NT系统能够开大声、承受庞大音压,塑造出庞大饱满的音场。尤其是"Evita"电影院老板宣布Evita死讯之后那段戏的音效更是令人动容。而"钟楼怪人"里鼓声猛擂的结实乐段中,我听到的是清楚而具有震撼力的鼓皮接触质感,而非浑浊的低频。没话说,我对NT的表现十分满意。

      多声道AV效果测试过后,我们要来看CDM7 NT在二声道纯音响方面的表现。测试二声道的CD包括"阿淘的歌"、齐秦、江蕙、阿吉仔、波伽利、"提琴惊艳"、米开兰杰里的钢琴、Telarc"爵士四季"、John Baez等等。本来我也要试CDM1 NT,不过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脚架,所以也就做罢。不过我想您可以从我对CDM7 NT的描述中,去推测CDM 1 NT的表现。同样的,NT系列在AV测试中所表现的那些特质,在二声道中依然存在。而且,CDM7 NT的低频表现也相当丰足,根本不必超低音的帮忙就有完整的频域表现。可以这么说,CDM7 NT虽然没有800系列那么漂亮的弧形箱体,但是其完整均衡的声音表现完全不输给800系列。

    需要适当的软调空间

      CDM7 NT绝对是一对表现非常杰出的扬声器,而且允文允武,纯音响与AV绝对都适任。不过我要提醒您,假若您的空间调子太硬,可能会得到过于刚强的高频段,而使得能够发出弦乐木头味与甜味的高频段变得有金属味。因此,您所搭配的器材与空间都不能是硬调子的。只要有适当的吸音空间,我保证在此描述的的就是您将会听到的音响效果。
    [第十七篇]家庭听音环境四要
    ------丁春林/文

      时下,家庭影院和高保真音响设备已走进千家万户,把许多乐于此道的爱好者带入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致使有人发烧到了"高烧"不退的地步。有人"高烧"之际买得进口音响设备,耗资虽巨,但听起来效果却不佳,与之"土炮"族发烧友搞的廉价设备相比还相去甚远,后经几位深谙此道的"权威"人士前去试听会诊,才知道是家中的听音环境太差所致。由此可见,音响设备再好,若听音环境不理想,发挥不出高档器材应有的效果,实际上也等于浪费了金钱。那么,改善听音环境,便成了提高音响放音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向一些未入道的朋友简单介绍如何改善听音环境的几点要领,供参考。

        1.选定最佳房间及最佳位置    家庭影院及欣赏音乐用的房间其最佳形状为矩形,以房间面积尽量大些理想,但因有的居室条件有限,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尽人意的房间形状和面积,这时仍应注意在室内将主音箱左、右两侧尽可能对称摆放。正方形的房间不理想,也可采取将主音箱以墙角为中心对称摆放的方法。音响设备与视听位置应在房间较长的两端,两只主音箱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米并与视听位置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主音箱正面应稍向内侧转呈八字形,外侧及后背距墙最好各留0.3米以上的空间。其高度一般以高音喇叭稍高于人坐姿时双耳的高度为宜。

      2.要合理的选用吸音材料    能在居室装修时就考虑选用一些具有一定吸音功能的材料是最好的,如无纺布墙纸、带有浮雕花纹的墙纸等。但也要注意吸音材料切忌铺贴过多,否则会使声音发干发涩,缺少圆润、悦耳的空间感,同样会失去音乐的魅力。如居室条件有限,不可能独辟一间作家庭影院或听音室,那么在客厅内放置音响兼作家庭影院或听音环境为上选,如果将书房或卧室作为家庭影院或听音环境,其效果便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如一侧是水泥墙,而另一侧是大型柜类家具,则需在水泥墙一侧悬挂一两幅具有吸音性的布质装饰画或挂毯等做些声学上的补偿处理,使主音箱的两侧的声学性能尽可能接近对称。若图简单省事,利用落地窗帘、地毯也可收到一定的吸音效果。这样做后可有效地减少部分反射声,提高声音的清晰度,从而改善听音效果。

      3.要紧固门窗,隔音防振  发烧友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在欣赏音乐时若声音开大,室内的某一部位如门窗或其它小物件会随着音乐的某段频率一起嗡嗡作响。这种谐振现象要想有效的避免,应注意室内天花吊顶不可做成腔体式,家具也以少为佳,且应避免放置敞口的柜类家具,因其实际上也是腔体;音响环境中也不宜摆放轻巧的壳体工艺饰品。门窗的玻璃(包括家具上的门玻璃),一定要安装牢固,并注意缝隙处的衬垫。若听音环境临街或近闹市,嘈杂声过大,还应采取隔音措施,方法为除密封门窗缝隙外,最好能将门窗玻璃改为双层以使隔音性能大大提高。为使振动减为最低程度,还可以在主音箱为小型音箱,不妨采用"I"字形或"Z"形音箱架将其架起,无条件者也可把音箱放在低柜上,但低柜最好沉稳结实,里面需放满物品。

      4.要使用电源专线  家中的电度表要换为5安培以上的。音响用电、厨房用电、照明用电、空调用电等也都要各自设立专线,以互不影响。如条件限,至少应单独为音响设备安设一条专线,并最好与其它家电避开同时使用,否则吸尘器、电吹风、微波炉、计算机、空调等电器均会产生电杂波,造成噪声影响视听效果。

    ------摘自《家具与生活》97.8        99.3.31
    [第十八篇]话说对称




      和谐基于对称,在自然界、在生活中,对称可以产生美,在音乐欣赏中,声音的完美再现,同样离不开对称,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一套音响摆放的例子,如附图所示。

    记录在载体上的音乐或声音信号被拾音头拾取后,分成左L和右R声道的信号,分别经各自的通道:音源--信号线--功放--音箱线--音箱,还原成声音,在听音室中以空气为媒介传播。最后到达.欣赏者的左、右耳形成声场。理论上左、右声道信号从音源到人耳走的途径应该是相同的,即以人为中心,面向音箱在空间上是对称的,这样形成的声场定位才会准确、清晰、平衡,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声道的信号比另一个声道在传输过程中多走了一段路程,那么到达人的双耳时,左右声道在时间上必然存在差别;如果音箱在摆放时一上一下、一前一后,那么声音到达人耳的路程就会不同;如果其中一个声道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多了一些别的成分(如噪声等)或两个声道音量、响度大小不一样,那么在到达人耳时,信号在数量上就会失衡,造成失真(声音信号在传输途径上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位失真),可见对称对音响系统的重要性,是物理结构上、电路上的对称产生了声学上的美,使定位更准确。就好比一架天平,如两只托盘上砝码的重量不一,必然引起重心偏移,导致失衡,影响音响系统对称的因素主要有:传输线、电路、声学环境、

    器材结构和元器件等。

    1.传输线

    常见有些用家在连接音箱线时,由于摆设的限制,往往一条音箱线较短,而另一条较长,绕了很长的途径才从功放接到音箱上;有的发烧友在自制土炮时,机箱内的引线也是左右长

    短、材质、粗细不一,显然传输线长短、材质、粗细不同,导线的R、L、C及分布系数也会不同,信号传输的路径、速度、时间也会不同,这样势必造成音色不平衡,因此,资深的发烧友是不会放过一根信号线和音箱线的。

    2.声学环境

    声学环境是形成声场最主要的环节,它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两音箱摆位的高低、远近,与墙面的距离、听音室的结构、避震、室内的摆设、吸音都应该是尽量对称的,并且尽量减少其折射,因为声音具有与光线相类性的特性。不对称的结构,声音经过不同途径的反射、折射、吸收后到达人的双耳时,左、右声道信号在时间上、数量上、频率上就会大不一样,声场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对称的结构、声场扩散的均匀性和平衡性都比较好。有时候,

    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到音响行去选购器材时,在听音室里听还不错的,可回到家里,一听就大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音环境是一个主要问题,再者就是调校问题,所以资深的发烧友宁愿舍去高级的音箱,而去玩(听)耳机,除了耳机迷人的音色,低达几个Hz的频响(如JVC的HA-D990为5Hz-27kHz)以及百分之零点几的失真外,更主要的是耳机建立的良好的听音环境,隔音性好,可以不必考虑摆位,反射、吸音、驻波等等因素,时时都可安坐皇帝位,领略音乐的美妙,须知一副顶好的耳机足可换回一对中档的音箱呢!而十多万的耳机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3.音箱

    音箱的对称不仅仅是箱体几何形状的对称,箱内引线、分频器、单元、结构、重量甚至吸音材料上的对称,更主要的是特性的对称,名厂出厂的音箱往往是经严格测试配对,再由名家试听修正才出厂的。出厂时均打上编号配对出售,以保证音质的平衡度,不像市面上的大路货,随便挑几只箱体几只单元一装就凑合成一对音箱,其效果上的差别可想而知。

    4.器材的结构

    许多优秀的音响器材都十分注意器材的避震,良好的避震可以使音质更纯净、更平衡,要使器材在结构上达到平衡,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称,许多项级的CD机、卡座都设计成中置式;打开箱盖,许多优秀的功放在内部结构上也是左右泾渭分明,或让硕大的散热器、变压器分列两侧,或环牛大水塘坐镇中央,让机内产生震动的震源处于中央力点,使其相互抵消或向四边均匀对称地散射出去,有效地减少音染和震动,提高避震效果,如:金嗓子A100、A20,先锋EXCLUSIVE.M8,在对称、平衡、重心和重量分布方面的设计均颇下功夫。

    5.电路

    电路的对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左右对称,二是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是指,左右声道的对称,也就是说一个Hi-Fi的音响系统,首先最起码的是左右声道应该在主要电路上对称一致(配对)。再者是性能参数上的对称一致,否则便谈不上Hi-Fi,因为它无法保证声道的平衡,更无法保证声场的准确、定位,无论音源(CD、卡座、唱盘)还是功放都是如此。

    上下对称是指电路在完成信号的处理、放大时,正负半周的信号应该是对称的,否则就会产生交越失真,影响听觉效果,所以,Hi-Fi功放几乎毫不例外地采用了互补对称的结构,甚至是全对称全互补的输入输出,电路的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波形的对称性。

    电路结构的对称,保证了正负半周波形的完整,对称给现代功放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在60年代至70年代晶体管的制造技术和电路技术还不够成熟,采用的是变压器倒相或C.E分割相,准互补单电源的OTL电路。

    晶体管作为一种新的器件,确实有电子管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这样的放大器还称不上Fi-Hi,原因是:

    (1)变压器倒相由于变压器的电感存在,有附加相移,频响也受到限制,CE分割倒相,正负半周波形对称性差;

    (2)准互补的功率推动,由于组成推挽的两臂对称性差,晶体管特性参数离散性大,容易产生交越失真;

    (3)OTL电路除了由于电容的存在使放大器的带宽和频响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外,单电源供电情况下正负半周流过负载的电流也不一样,造成了输出波形的失真。

    而到了70和80年代,晶体管的制造技术,特别是大功率PNP硅管的制造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采用差分输入的全对称双电源的OCL电路,后来又发展到了BTL电路,由于输入级采用了差分电路,使电路的稳定性大大地提高了,这是单端放大做不到的。

    大家知道功放的差分输入级决定了整台功放性能的稳定,而一台工作不稳定的功放是绝对称不上Hi-Fi功放的,差分电路在结构上是对称的,采用特性一致的两只管子,对电源波动、温度漂移等同相干扰信号,具有较强的共模抑制能力,提高了放大器的直流稳定性。

    输出级采用极性不同,特性参数对称相似的PNP和NPN管的互补对称的OCI,电路后,不但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失真(交越失真、开关失真及瞬态失真),上下波形的对称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那时候的放大器为了提高放大器的稳定和开环增益、展宽频带,往往加有较深的大环路负反馈,这样的放大器虽然静态指标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放大器本身在高频时存在相移和时延(主要是晶体管结电容Cob的存在),反而加剧了瞬态互调失真,使声音带有"晶体管"声。其实这从对称和平衡、时延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一般的放大器电路,输入信号Vi从差分管的同相端输入,反馈信号Vf从反相端输入,差分管的两端就好比天平的两个托盘,如果Vi=Vf则电路保持平衡,但是实际上严格来说Vi不可能等于Vf,这是因为反馈信号Vf比输入信号Vi走的路程要长,由于晶体管结电容、反馈电容的存在,花的时间要多,当反馈信号Vf到达差分管的反相输入端时,原来的输入信号Vi已经不在了,信号是时刻变化的,输出特性跟不上输入特性的变化,就造成电路的瞬间开环,音质恶化,这是为什么一些功放电路的直流服电路以及交流失真服电路(如ALA)要采用高速运放的原因,但理论上这些措施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抵消的作用。另外,大环路负反馈对音频中各种频率成分的相移是不一样的,同时,还会使输出端的扬声器反电动势影响到输入端。所以许多功放开始重视动态参数,如瞬态互调失真、瞬态响态、相位互调失真等。

    采用减少甚至取消大环负反馈,直流DC化,全互补、全对称等方法来提高性能,输入级采用了互补差分电路,电压放大级也采用差分结构,推动级、输出级采用互补推挽电路,使电路的对称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失真得到了改善。

    功放DC化的目的是使输入信号的低频延伸至直流,使功放低频更加丰满柔和,而减少负反馈首先要提高电路的开环特性,这些都离不开电路的对称,将交流(AC)放大器改为直流DC放大器,关键是去掉电容Ci和负反馈电容Cf,去掉Cf、Ci后,在改善相移特性、瞬态失真和低频响应的同时,将影响放大器的直流平衡,采用全对称全互补电路后,由于管子的特性参数相同而极性相反,差分对管基极流过的电流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基极电阻上没有电流流过,因此稳定好,没有中点漂移和开机冲击。

    综上所述,由于对称电路的应用,其优点如下:

    (1)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共模抑制比高,零点源移小,电源、温度干扰小;

    (2)保证了正负半周信号放大的完全对称,降低了失真,改善了线性,使波形更完整;

    (3)有利于取消大环路负反馈,提高开环增益,取消Cf电容,便于DC化和无反馈;

    (4)线性好,开环失真小,频响宽,动态范围大。

    所以现代优秀的功放从电路到元件,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从前置到输出甚至电源,都毫不例外采用了对称的形式,例如:著名的日本金嗓子就是一贯主张并始终坚持走全对称路子的公司,其被称为功放机皇的A100便是成功的典范。

    纵观现代优秀的功放,完全不对称的电路例子不是没有,但并没有形成潮流,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对称形式的功效。

    6.元器件

    综上所述,对称在音响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要实现对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达到上、下、左、右的完全对称是相当困难的,充其量只能把差别限制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特别是业余条件下,许多"土炮党"、"焊机派"的发烧友,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配上一对管子,甚至要花一上几天跑遍全城大大小小的零件商店,一个个的测,一边记在纸上,小功率同极性的管子(NPN与NPN、 NPN与NPN)好配,一般十多个管子就可以配出一对在数字表上β值在百分之零点几的管子。异极性的(PNP与NPN)管子就难多了,有时候上百只管子还难得配上一对来,然后是调中点校平衡……

    对称,也许是发烧的乐趣所在吧--从动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所以许多国外名厂的功放,管子往往是向半导体元件厂商定做,并严格测试配对的,像丹麦名机PRIMARE Model

    301L,其未级功效管竟然不用发射极电阻,可见其一致性之好。而金嗓子A100除了其前级采用对称模块化结构外,输出级竟然采取了10对中功率MOS管并联而成,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对,良好的一致性,是难以做到每个管子平分重任的。不像广东的一些功放,不用开声,只须用数字万用表,测其输出静态零点,漂移竟达几百毫伏甚至一伏,一开声更不得了,这样的机器连稳定性都成问题,谈何Hi-Fi?有的机子输出不足百瓦,也搞多管并联输出,

    管子的离散性又大,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头重脚轻,如何好声?好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特性参数完全一致,封装在一起的李生对管,如2SA798、2SC1583、2SA979、3DJ5HC等。许多商家也有配对出售的套件,大大方便了发烧友。另外,配对还应包括电阻、电容、集成电路(同厂商、同批次、同参数)等,这恰恰是发烧初哥所常常容易忽略的。

    电路是由元件组成的,元件参数的离散性必将带来电路性能的离散(不一致),造成声场的失衡,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来弥补,但有时并非万能,优选配对元件才是根本。一般来说,运放的稳定性和共模抑制比都较高,输出中点稳定,就很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对称不仅体现在元器件(电阻、电容、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路(上、下、左、右)结构上,更主要是体现在性能参数的对称一致上,而最终应体现在其建立的声场上。

    靓声路干条,对称只是其中之一,对称产生美,发烧友在探索靓声的同时,也是对美的一种追求。
    [第十九篇]功放与音箱配接四要素




    功放与音箱配接讲究冷暖相宜、软硬适中,以实现整套器材还原音色呈中性,这仅是从艺术方面考虑。然而从技术方面考虑的要素有:
    一、功率匹配
    二、功率储备量匹配
    三、阻抗匹配
    四、阻尼系数的匹配
    如果我们在配接时认识到上述四点,可使所用器材的性能得到最大、最充分的发挥。
    功率匹配
    为了达到高保真聆听的要求,额定功率应根据最佳聆听声压来确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音量小时、声音无力、单薄、动态出不来,无光泽、低频显著缺少、丰满度差,声音好像缩在里面出不来。音量合适时,声音自然、清晰、圆润、柔和丰满、有力、动态出得来。但音量过大时,声音生硬不柔和、毛糙、有扎耳根的感觉。因此重放声压级与声音质量有较大关系,规定听音区的声压级最好为80~85dB(A计权),我们可以从听音区到音箱的距离与音箱的特性灵敏度来计算音箱的额定功率与功放的额定功率。
    功率储备量匹配
    音箱:为了使其能承受节目信号中的猝发强脉冲的冲击而不至于损坏或失真。这里有一个经验值可参考:所选取的音箱标称额定功率应是经理论计算所得功率的三倍。
    功放:电子管功放和晶体管功放相比,所需的功率储备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电子管功放的过荷曲线较平缓。对过荷的音乐信号巅峰,电子管功放并不明显产生削波现象,只是使颠峰的尖端变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柔性剪峰。而晶体管功放在过荷点后,非线性畸变迅速增加,对信号产生严重削波,它不是使颠峰变圆而是把它整齐割削平。有人用电阻、电感、电容组成的复合性阻抗模拟扬声器,对几种高品质的晶体管功放进行实际输出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在负载有相移的情况下,其中有一台标称100W的功放,在失真度1%时实际输出功率仅有5W!由此对于晶体管功放的储备量的选取:
    高保真功放:10倍
    民用高档功放:6~7倍
    民用中档功放:3~4倍
    而电子管功放则可以大大小于上述比值。

    对于系统的平均声压级与最大声压级应留有多少余量,应视放送节目的内容、工作环境而定。这个冗余量最低10dB,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蹦迪等音乐,则需要留有20~25dB冗余量,这样就可使得音响系统安全,稳定地工作。

    阻抗匹配
    它是指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应与音箱的额定阻抗相一致。此时,功放处于最佳设计负载线状态,因此可以给出最大不失真功率,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大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功放的实际输出功率将会小于额定输出功率。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小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音响系统能工作,但功放有过载的危险,要求功放有完善的过流保护措施来解决,对电子管功放来讲阻抗匹配要求更严格。

    阻尼系数的匹配
    阻尼系数KD定义为:KD=功放额定输出阻抗(等于音箱额定阻抗)/功放输出内阻。 由于功放输出内阻实际上已成为音箱的电阻尼器件,KD值便决定了音箱所受的电阻尼量。KD值越大,电阻尼越重,当然功放的KD值并不是越大越好,KD值过大会使音箱电阻尼过重,以至使脉冲前沿建立时间增长,降低瞬态响应指标。因此在选取功放时不应片面追求大的KD值。作为家用高保真功放阻尼系数有一个经验值可供参考,最低要求:晶体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40,电子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6。

    保证放音的稳态特性与瞬态特性良好的基本条件,应注意音箱的等效力学品质因素(Qm)与放大器阻尼系数(KD)的配合,这种配合需将音箱的馈线作音响系统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应使音箱的馈线等效电阻足够小,小到与音箱的额定阻抗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其实音箱馈线的功率损失应小于0.5dB(约12%)即可达到这种配合。
    [第二十篇]投影机银幕的选购常识
    整理: yekai
    写作时间:2002年04月08日

    --------------------------------------------------------------------------------
    多大的画面才够看?
    尽管现在使用的各式软体有4:3与宽银幕,但是实际上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当你在重视画质表现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在播放宽银幕讯源的状态,因此以下以16:9画面的最适合视角为准。在日本有一个易记好用的评断方法,那就是以"16:9画面高度的3倍至5倍为适当的收视距离",以下我就以这个标准制作两个表格,分别为4:3银幕与16:9银幕的对应收视距离速查表。

    4:3银幕

    银幕大小 光域宽度 光域高度 宽银幕画面高度 适合收视距离
    80"  1625mm 1219mm 914mm  2743~4571mm
    90"  1828mm 1371mm  1028mm 3085~5141mm
    100"  2032mm 1524mm  1143mm 3429~5715mm
    120"  2438mm 1829mm  1372mm 4115~6859mm
    150"  3048mm 2286mm  1715mm 5144~8572mm


    16:9银幕

    银幕大小 光域宽度 光域高度 适合收视距离
    80"  1771mm 996mm  2988~4980mm
    90"  1992mm  1121mm  3363~5605mm
    100"  2214mm  1245mm  3735~6225mm
    120"  2656mm 1494mm  4482~7470mm
    150"  3320mm  1868mm  5604~9340mm


    银幕材质与投影机的装设

    这里简明解说银幕的材质、特性与投影机装设的相对关系,目前市售的反射式银幕多数皆可归为以下三类:
    1、Mate(平面、几乎无光泽):请见附图,
    此种银幕的特性是反射光呈平均反射,具有视角度(接近180度)、画面自然、灰阶表现优良等特点,多用于专业场合或搭配高级投影机 。若是使用这种银幕,投影机的装设以吊挂为宜。
    2、Beads(表面有微细的玻璃粉层):请见附图,
    通常增益较高些,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由于入射光与反射光是成[返回型],因此较适合用于投影机采床置(摆在地面附近,如桌上)的装设方式,投影机吊挂装设者不宜采用。
    3、Pearl(平面、有光泽):请见附图,
    看看入射光与反射光的方向,你就知道这是适合投影机吊挂装设的银幕,此种银幕的视角约为60度,稍微嫌窄了些,但是它具备了对比强、 色彩再现性良好的优点。
    [第二十一篇]音箱的系统的摆放

    室内声学环境的影响
    音箱的摆放

    --------------------------------------------------------------------------------

    一、室内声学环境的影响
      在多声道音响系统中,目前以杜比定向逻辑四声道最具代表性,它至仍为最普及的多声道音响系统.由于环绕道使用了两只环绕声道使用了两只环绕音箱,故该系统需五只音箱。自从杜比AC-3数字多声道系统出现之后,分立式5.1声道迅速成为家庭影院的多声道新标准.

      室内声学环境对多声道音箱所营造的室内声场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房音会有不一样的空间声学特性.多声道音响系统是利用多个音箱来表现声象定位、营造环绕声效果,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理想的室内声学环境来配合,那么综合的音响效果就不会好.根据音响心理学的理论,在室内迟后直达声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介于1~30ms之间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干扰会少些,它与直达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响度,但可能会改变直达声的音色.至于30ms以后的反射声,人耳通常认为它是混响声了.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定要做好视听用室内的吸声、扩散、隔声等声学处理,否则,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重放音响效果。

      为了营造影剧院宏大的立体声场, 视听用的房间不宜太小,条件允许的话应加装吸音材料。

    二、音箱的摆放
      在有良好的室内声学环境的前提下,声象定位越准确,音色越逼真自然,则越能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声象合一的临场感效果。首先看看影剧院中音箱的摆放情况。下图是具有环绕声的实际影剧院的各声道音箱布局。

    左、右声道前方音箱相互分开的距离几乎与电影银幕一样宽,前方扬声器一般都排放在电影银幕后面,它们能过银幕止的细小空隙将声音传给观众。因此这只音箱可放置在银幕一半高度的地方。
    超低音音箱不一定放在前方音箱群呈对称的地方;
    标准的影剧院有很多只环绕音箱,这些音箱和前方音箱一起,真正地"环绕"观众摆放。
    参考了上述音箱摆放实例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音箱应如何摆放才能获最佳的声效。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碰到的室内播放空间可能比真正影剧院要小得多。下面,我们先讨论三只前方(左、中、右)音箱的摆放方法,然后是环绕声音箱,最后研究超低音音箱的摆放。

    1.中置声道音箱的摆放
      前方中置音箱一般都放在尽量靠近图像屏幕中心的位置.中置声道音箱对电影对白的音质影响最大,为了保证对白准确地定位在屏幕中央且声音清晰,应该使用专门为中置声道设计的单独音箱,而不要用普通的书架音箱或电视机内部的扬声器来代替.
      中央声道音箱大都采用水平横卧式箱体,其最佳摆放位置是电视机顶部(如果采用前方投影显示屏幕,则放在屏幕后面),即应尽量靠近屏幕.如果由于房间空间的限制,可采用更为经济的摆放方案,即不设中置音箱.但这时AV功放的工作模式应置于"幻象"中置声道模式,使中置声道的信息从左、右音箱中均衡放出,其声象正好在屏幕正中央,这对小型听音室来说是适用的.当然,最好还是单设中置音箱.

    2.左、右声道主音箱的摆放
      这两只音箱的摆放与中置声道音箱的位置有一定关系。为了保证声象左、右移动的平稳性,它们应分别摆放在中置声道音箱的两侧,并且这三只音箱应与屏幕前最佳听音者的位置保持相等的距离。一般来说,中置音箱的摆位应该比左、右两只音箱退后一段距离,直到两者声场能完全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真正统一的声象定位。后退的距离与空间大小、聆听位置和所用音箱有关,可通过试验来确定。此外,左、右声道音箱的垂直高度以它的中/高音扬声器的轴线不高于或低于中置音箱0.3m为宜(最好是稍低一些),否则左、中、右三只音箱的高度相差过大,前方声象在横向移位时就会给以声象跳跃的感觉。通常,落地式音箱能满足上述要求。若采用书架式音箱作左、右音箱,则应把它们固定在音箱支架上,使它高度符合上述要求

      左、右声道音箱离开屏幕的距离与屏幕的大小有关。如果在小房间使用大、中型屏幕的彩电,则左、右声道音箱可紧靠在屏幕两侧。如果屏幕较小,则可使它们距屏幕稍远一点以获得较宽阔的立体声场。但也不要距屏幕过远,以免因声象位置脱离画面过远而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从这一点上说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环境太小。综上所述,左、中、右三个声道的音箱的声音指向性重于扩散性,亦即这三个声道的辐射角度范围应以朝向最佳聆听位置为主。如此可减少来自地板,墙壁和屋顶的反射声的影响,适当保证声象定位的清晰度。

    3.环绕声道音箱的摆放

      环绕音箱是用来营造环境气氛的,在整个音箱系统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A.环绕音箱的种类
      目前,环绕音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的单极型小音箱,它们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挂于墙上.另一种类型的环绕音箱则是THX推荐的偶极型音箱,每只音箱内均有两只背靠背安装的扬声器,它们均接成反相方式.这样组成的音箱只对前后方发出高频声音而发不出低频的声音(即使给它输入低频信号也因抵消疚而发不出低音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偶极型音箱的工作过程,音箱内背靠背放置了两个扬声器,给这两只扬声器馈入相位相反的信号,设某瞬间A扬声器输入正极性信号,其纸盒向前运动,压缩前方空气(密度增大)与此同时,B扬声器输入负极性信号,其低盒向后运动,使其前方空气稀疏(密度减少)这样两扬声器前方声波方向就相反,如果两只扬声器馈入的是全频带信号,则低频由于其波长较长故绕射作用强,这样A扬声器发出的低频声会绕射到B扬声器处而被削弱(抵消);而中高频信号由于其波长较短故绕射能力差在扬声器两侧的中高频声音也就小,因而扬声器前方的抵消效应不明显,故使两只扬声器只对前后方发出中高频声音而发不出低频声音了.采用偶极型音箱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过于显著的方向性.

      对于音响界来说,偶极型音箱是一种很奇特的类型,这种音箱还需经过一定的发展才能成熟定型.这种音箱不全频段的,因为100MHz以下的频率已被削去了.之所以使用这样音箱,是因为它只同时向前和向后发声而绝不向聆听者所处的侧面发声,并且使声音到达聆听者前先充满听音室,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适合人听觉习惯的环绕声扬.

    B.环绕音箱的摆放
      环线音箱的摆放应视听音环境(房间情况)和环线音箱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左环绕与右环绕这两声道的音箱,其声音的扩散性应重于方向性,这样有利营造浓郁的环绕气氛.偶极型音箱摆放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谐振和自我衰削.抗谐振的最佳位是离顶棚(或地面)20%的室内空间高度处(如室内高度为2.5m,则最佳位置为上、下50cm处)。为了使频率响应更平滑可以加一种叫低频"陷阱"的新装置(吸收低音频)来消除导致声音自衰的反射.

      对于直接辐射式环线音箱,可供考虑的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两侧墙壁上,并使它们指向后方墙角;固定在后方墙壁上,使它们向外和向上张开呈倒八字形并朝向边墙与天花板结合处;放在两侧靠墙的地板上,并向上指向墙壁与天花板的结合处,等等.还可根据房间具体情况设计许多其它方案.家庭影院的环绕声场主要靠室内各反声面对环绕音箱的声反射和折射来形在的,而不同房间的室内声学条件千差万别,只要耐心试验,仔细比较,就一定能找到最佳的摆放方案.

    4.超低音音箱的摆放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墙角附近,最好离墙角1m以上,这样可减小驻波的干扰.也可将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听位置的两侧,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人耳对于两旁传来的超低音的方向性不太敏感,所以此时超低音不会干扰到前方三个声道原有的声象定位.当然,最好的摆放位置还是应通过试验来决定.

      下面介绍的方法可能有利于寻找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位.将超低音音箱放在最佳聆听位置(暂时搬开附近的杂物),接好它的喇叭线并反复播放一段具有强低音效果的音乐,再绕房间四周仔细听.听时,要求耳朵贴于地面,大致处于超低音音箱的高度的位置.听时,找出低音最平稳、最深沉、最清晰的点,即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放位置。
    [第二十二篇]"发烧"的基本常识


    翻开几本旧音响杂志,看过几封"读者来信",知道有不少朋友想加入玩Hi-Fi的大家庭;但因经验不足,加上不少作者早已认定读者们已有一定的Hi-Fi基础(因此很少有由浅入深的文章),故初哥基本上是很难入手的。有不少朋友起初对Hi-Fi有兴趣,但每次翻开音响书,只见那些前、后级的测试篇,制作派的线路图,其实他们可能连什么是前、后级也不大清楚。试想一下,一个玩"开"全套日本组合,而想转玩高级音响的初哥,对他们来说,扩音机只是一个接收信号的仪器,调节其音量,或再用均衡器调整低音、高音之后便接驳扬声器出声,又怎会想到有前、后级之别呢?由此可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各位初哥讲解一些玩Hi-Fi的基本常识。


    保真度

    玩Hi-Fi是有很多取向的,有人喜欢日本的贵价组合,也有人为了自己家中的

    音响器材

    以一套流行的音响器材说,主要有一个source(音源)、前级、后级、扬声器以及所有把它们连起来的接线。首先说音源,这是一个把灵在软件上的资料转为电子声音信号,或者是一部收音机,它就是整套系统中声音的来源。以前的音源以黑胶片唱机(LP机)为主,收音机也有不少人用(因为当年的电台所播的古典音乐实在比现在好多倍)。LP的信号是以模拟的方式储存的。简单地说,即将震动力利用仪器把音乐刻在胶上,重播时则利用这些坑纹震动唱针,把动能变为电能,即是信号。LP比现今CD的好处是免除了模拟转成数码时所带来的失真。LP更有连续性, CD则是不连续的。CD机有两类:一是合并式,合并式的CD机是把唱盘及解码器结合的机种。即是说,阁下不需另加解码器便可出声。另一种CD机是唱盘和解码器分体的。唱盘部分只有光学拾取系统,用作读取CD上的密码信号。而解码器是把这些密码转为声音的信号。两者必须一起使用。连接两者间的导线有很多种,如有同轴、AT&T等,要知道这线对音效有很大的影响。扩音机是把音源放出来的弱信号放大的仪器。所谓合并机就是把前级、后级集于一身的机器。前级是用来把信号作初步放大、调节音量的;而后级则是把由前级来的信号作大量放大来推动扬声器。前级也有分为有源及无源的,有源的前级是用市电把信号放大,而无源的就只有调节音量的功效。老实讲,现今成功的无源前级不多,因为音源与后级的内阻有很大分别,只靠一个音量开关把音源及后级连接起来,内阻的分别30-50W的后级才可应付需大功率扩音机推的扬声器,但是,太过分的传言,例如说以7W的300B去推LS3/5A可得很大的场面是不可能的,那是大声,而不是够力。300B只可推号角扬声器,因为这扬声器效率高。有关接线有些地方要补充的,就是接线分为信号线及扬声器线,信号线连接CD/解码器至前级,或连接由前级会后级。扬声器线则连接后级以及扬声器。信号线分有RCA或XLR,初哥则较适用RCA,其实RCA已算相当不错了。扬声器线方面,若扬声器有bi-wire玩(即高音、低音各有扬声器座),就不要浪费,出多些钱,买多条线玩bi-wire罢(即指高低音扬声器各用一对线)。这可使深度、立体感、结像力及分隔度大大提升。而尽可能用同一牌子、同一型号和同一长度的线。

    摆位堡机

    扬声器摆放的位置是音响中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应选择听中左右较平均的位置,把该处长度分成三份,即以两条线分三份,扬声器则落在两线上,由此处开始校声就最好。有关扬声器摆位的文章,可参阅以前的有关音响杂志。器材方面,后级可放在地上。前级及音源则放在Hi-Fi架上。注意CD应尽量远离前级,因为CD放出大量干扰,而前级十分敏感,所以两者不直接近。而所有接线也应尽量远离对方。此外,室内尽量避免存放有金属的物体,尤其家中天线。新的器材一定要煲,而最好用音乐自然去煲,不需用堡机CD。要知道煲透否,笔者主要参考小提琴的圆润度(未煲时多数粗糙)、低频收放自如的程度以及最重要的细节,未堡前细节大多久奉。所谓煲机,其实是利用电子信号把所有零件行顺,把扬声器单元柔顺化,所以,不是开了机就算煲,必须以信号去煲,不过,要注意一点,要懂得分别到底是机真的煲顺,还是个人的沉溺于声音了。有时有些, 人习惯了自己的系统,便不能察觉其缺点,这也是有人说3/5A要煲3,000小时的原因。此外,大部分的器材在开机后需要时间热身,因为有些零件需要时间才达到其理想工作温度。初哥买新机时,不要一开声就说不靓声,给多些时间新机去热身及行顺,然后才慢慢校声。另外,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小小的失败,听了几日就大出血换机,更不要因失败便去摩机。当然若阁下的器材是平价大陆货,换一两只零件去校声实验是无所谓,但若阁下买的是过万元的名厂机则千万不要摩。总之,凡事三思而后行,利用摆位、夹线等去把现时的器材发挥至极限才去换机,这样才有进步。各位初哥,玩Hi-Fi不是难事,但阁下只需多看书籍,多到Hi-Fi铺,花多些时间便能成为一个超级发烧友。开始时要认定自己的目标及取向,以保真度为上,不要让自己多走冤枉路。有问题一定要向有经验人发问。各位初哥,欢迎加入这个发烧的大家庭。


    文章来源:中国影音器材网
    [二十三]      声音听觉理论

    --------------------------------------------------------------------------------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问题。
    一、声音三要素
    1.响度
       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宋。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1kHz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 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使用中要注意。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声强为10-16W/cm2  时的响度级定为0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 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2.音高
       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40方的1kHz纯音的音高为1000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20Hz到最高可听频率别20kHz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1kHz纯音为基准,同样,音高的测量是以40dB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40dB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80Hz--12kHz,乐音较宽,效果音则更宽。
    3.音色
       音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每个基音都有固有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借此可以区别其它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声音波形各次谐波的比例和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其包络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包络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Hi-Fi)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其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环绕声效果。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它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短。从以上主观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看,人耳的听觉特性并非完全线性。声音传到人的耳内经处理后,除了基音外,还会产生各种谐音及它们的和音和差音,并不是所有这些成分都能被感觉。人耳对声音具有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响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如,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只能感受到对声音定位有决定性影响的时域波形的包络(特别是变化快的包络在内耳的延时),而感觉不出单个周期的波形和判断不出频率非常接近的高频信号的方向;以及对声音幅度分辨率低,对相位失真不敏感等。这些涉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方面的复杂问题。

    二、人耳的掩蔽效应
       一个较弱的声音(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实验表明,3kHz-5kHz绝对闻阈值最小,即人耳对它的微弱声音最敏感;而在低频和高频区绝对闻阈值要大得多。在800Hz--1500Hz范围内闻阈随频率变化最不显著,即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可储度最高。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
    1.掩蔽效应
         已有实验表明,纯音对纯音、噪音对纯音的掩蔽效应结论如下:
        A.纯音间的掩蔽
                ①对处于中等强度时的纯音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它的频率附近。
                ②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反过来则作用很小。
        B.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是由多种纯音组成,具有无限宽的频谱
       若掩蔽声为宽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它产生的掩蔽门限在低频段一般高于噪声功率谱密度17dB,且较平坦;超过500Hz时大约每十倍频程增大10dB。若掩蔽声为窄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情况较复杂。其中位于被掩蔽音附近的由纯音分量组成的窄带噪声即临界频带的掩蔽作用最明显。所谓临界频带是指当某个纯音被以它为中心频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噪声所掩蔽时,如果该纯音刚好能被听到时的功率等于这一频带内噪声的功率,那么这一带宽称为临界频带宽度。临界频带的单位叫巴克(Bark),1Bark=一个临界频带宽度。频率小于500Hz时,1Bark约等于freq/100;频率大于500Hz时,1Bark约等于9+41og(freq/1000),即约为某个纯音中心频率的20%。 通常认为,20Hz--16kHz范围内有24个子临界频带。而当某个纯音位于掩蔽声的临界频带之外时,掩蔽效应仍然存在。
    2.掩蔽类型
    (1)频域掩蔽
       所谓频域掩蔽是指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作用时发生掩蔽效应,又称同时掩蔽。这时,掩蔽声在掩蔽效应发生期间一直起作用,是一种较强的掩蔽效应。通常,频域中的一个强音会掩蔽与之同时发声的附近的弱音,弱音离强音越近,一般越容易被掩蔽;反之,离强音较远的弱音不容易被掩蔽。例如,-个1000Hz的音比另一个900Hz的音高18dB,则900Hz的音将被1000Hz的音掩蔽。而若1000Hz的音比离它较远的另一个1800Hz的音高18dB,则这两个音将同时被人耳听到。若要让1800Hz的音听不到,则1000Hz的音要比1800Hz的音高45dB。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在距离强音较远处,绝对闻阈比该强音所引起的掩蔽阈值高,这时,噪声的掩蔽阈值应取绝对闻阈。
    (2)时域掩蔽
       所谓时域掩蔽是指掩蔽效应发生在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出现时,又称异时掩蔽。异时掩蔽又分为导前掩蔽和滞后掩蔽。若掩蔽声音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发生掩蔽效应,则称为导前掩蔽;否则称为滞后掩蔽。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异时掩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衰减,是一种弱掩蔽效应。一般情况下,导前掩蔽只有3ms-20ms,而滞后掩蔽却可以持续50ms-100ms。
    [二十四] 鉴赏音响的基本概念
    --------------------------------------------------------------------------------

        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频谱、音色,要想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一定要多做听力对比,即播放一首乐曲时,音箱系统放出的音色与实际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哪些不同,偏离多少等。为了进行听力对比,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电声学名词概念、人耳的听觉特性和音响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一、部分电声学名词解释

      1、纯音:它有两种含义:(1)指瞬时声压随时间作正弦变化的声波;(2)指具有明确单一音调的声音。
      2、基音:是指复合音中频率最低的成分。
      3、泛音:复合音中频率高于基音的成分,其频率可以是基音频率的整倍数,也可以不是。各种乐器用不同演奏方法能产生数量和强弱各不相同的泛音成分,即使基音相同也能具有不同的音色。
      4、声波:弹性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声波范围为20Hz-20KHz,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不能引起听觉,只有频率在两者之间的声波才能听到,我们把能够听到的声波称为音波或可听声。
      5、声场:指媒质中有声波存在的区域。不同的声源和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的声场。
      6、响度:又称"音量",人耳对音量大小的一种感受。取决于声强、频率和波形。
      7、音色:又叫"音品",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振幅所决定。

    二、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方位感: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2、响度感: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的变化。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低音频段20Hz-160Hz、中音频段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Hz-20KHz。
      3、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
      4、聚焦效应: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三、影响音质、音色的主要技术指标

      1、频率范围(单位Hz):功率放大器在规定的失真度和额定输出功率条件下的工作频带宽度,即功率放大器的最低工作频率至最高工作频率之间的范围。
      2、频率响应(单位:分贝dB):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增益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提升或衰减和相位滞后随输入信号频率而变的现象。这项指标是考核功率放大器品质优劣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依据,该分贝值越小,说明功率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坦,失真越小,信号的还原度和再现能力越强。

      一套好的音响器材,除要把各种乐器的音韵再现外,还要把各种乐器演奏的位置、距离、场面再现出来。无论个人偏爱的是哪种色调或机型,如果播放出来的音色与原来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听觉上的差异,就不能算是一台好设备。高保真音响(Hi-Fi)的真正含义是高还原度。如果你的音响设备不能还原出原有乐器的音色韵味,那麽就称不上高保真设备。当我们利用主观听觉判断某一音响设备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不要因个人的偏爱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能力的提高。 

      说了发烧的技术与艺术问题,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下与发烧文化有关的问题了。 虽然文化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但在人类学中,文化则是指由人们生存状态所产生出来的独具 一格的生活风尚。由于这个定义与我要讨论的问题相近,姑且采取这样的概念,不必陷入更多争 论。由于关于世界发烧文化的有关情况和资料很难收集,这里主要就中国的发烧文化做些讨论。

      根据文化学研究,文化大体分为主流文化与俗文化两种,发烧是人类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与音 乐欣赏习惯相结合产生出来的结果,起自民间,可算为一种俗文化,但在音乐欣赏上,它又只能算 是亚文化现象,即它是由音响方式来实现的,有别于大家通常认为的一般音乐欣赏方式。由于主流 文化必须与俗文化依存,在一定的社会中,主流意识必然要反映到俗文化中来,这是与大众教育有 关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社会和次序的作用;俗文化是大众意识的发展,一方面它为丰富主流文化 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主流文化的约束,当它与主流文化冲突时,就会受到社会的 压抑和抑制。自汉朝以来,中国承续发扬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宽容态度 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庸、有序、典雅、浪漫、具象、整体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念,缺乏形而上精神、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先境界而后谋于事、求真而不唯美、重实际而轻分析、 重结果而疏过程、群体无意识多于独立思考、趋同于群体人格而独立人格不完善等倾向流露于文化 与行为之中,而这乃是我们中国人发烧的根!同时,因为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抽象的、个 性的、唯美的、荒诞的、结构主义的等等现代艺术及欣赏形式很难被人们认同或理解。由于发烧是 俗文化,社会思潮也无不反映到其中来,如港台植根于世俗化和娱乐性的以消费文化为基础的"金 粉艺术"和欣赏情趣,往往有人趋之若鹜,跟从者众焉。西方文化是今天世界文化主流,自文艺复 兴以来历400余年人文主义熏陶,它人性张扬,广收博采,个性发挥,艺术创造开放,流派众多, 适应文化日益多样化发展和人们世俗心性的要求,并籍以科学手段和文化渗透,优势居高,被中国 文化人所认同,也被大众所追随。随着中国发烧热的发展,"英国音"、"美国音"等遂成为发烧 友的偶像,不少发烧友不问Hi-Fi为何物,无视音响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关系,盲从求"真",使中 国审美观念很难指导发烧,透入音响产业,创造出"中国音",不也哀哉!从亚文化角度来看,中 国的音响欣赏方式仍然以求真中的求美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音响应用的技术发挥与艺术发挥不 足,发烧友的个性表现还不成熟,情趣和品味也有待提高。

      在发展上,社会发展先于文化发展而依赖于文化发展,所以研究发烧文化还得先从其社会群 体及构成谈起。发烧是人们对音响的偏好引起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具有阶级、阶层的性质, 为一种兴趣聚集群体或个体。中国发烧友在全国均有分布,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城市中,尤以大中城 市为主,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有的地方发烧友有经常的小群体聚会,多数关系不密 切,联系很松散,也有的是个体活动,跨地域社区结构不明显。目前,国内Internet网发展迅 速,有关发烧的网站或BBS已有数十家,为有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发烧友互相联系、交流提供了 很大方便,成为一些发烧友经常聚集、谈论的地方,跨地域社区将有可能由此形成。发烧友中情况 多样,主要是音响制作者、音乐爱好者、调音师、电声工程人员…爱好于音响欣赏的人。这些人大 多数以男性为主,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在20-50岁之间,或多或少有爱好摄影、绘画、听音 乐、学乐器…艺术活动的经历,其成分在社会中具有横断性,主要是干部、艺术工作者、科技人 员、商人、教师、职员…,其中不乏艺术家、学者和各种专家等高级人才,也有坊间制作者、音响 小经营商等人士。中国发烧友按对音响的不同趣味可粗略分为:制作派、器材派、摩机派、欣赏 派、录音派。其中,录音一派,因受条件限制,尚待很好发展;也有的人技术、艺术素养优良全 面,身兼数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许多是入道不久即放弃发烧的人。发烧友无论在概念上或是 在社会群体中都十分模糊,并经常发生变化,是一个很不稳定的群体。

      在一般人眼里,发烧友是一群不顾自己生活,疯狂进行器材升级,不是听音乐,而是专门注 意音乐中声音的细节从中"挑刺",喜欢找"咳嗽声"、"摩擦声"、"拉凳子声"、"喘气声" …,听"口形"、听"形状"、听"高矮"…的"怪人"。其实,发烧友只不过是为了用音响完美 地保存和还原出真实的声音而已,也就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Hi-

      为了说明发烧友的意识来源与心理成长、自我实现、人格性质,请先看一下bridge先生在 《视听论坛》上的发言,这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他说: 在听过的梁祝cd中,我觉得雨果发烧碟一中西崎崇子的小提琴音色最美,最娇艳,有光泽, 富于技巧,但是,不被我喜欢。各位大虾的看法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发烧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个人观点):听声音的,听音乐的,感受音乐 的。不论唯真还是唯美,不论是相信曲线还是相信听感,不论追求的是声场、定位、透明、通透、 延伸,还是追求音色、形体感、音乐味,也不论是寻求真实的现场重现还是更愿意讨好自己的耳 朵,只要你的重点在于声音中的某些因素,那么,就是在--听声音。假设100%是完美无缺,可 能为了解决10%,5%的不满意的因素,孜孜以求,痛苦不堪,反复折腾,可能每个发烧友都有过这 样的经历,也从中体会了苦与乐。

      如果可以把声音的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更愿意去享受音乐的优美旋律,享受韵律和节奏的 美感,可以说是在--听音乐。这时,随身听也可以,收音机也可以,只要是喜欢的曲子,喜欢的 音乐,就愿意去听,去享受。 但是,我觉得,仅有声音和音乐是不够的,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在美音妙语萦绕四周的时 候,可以静静地听,可以慢慢地感受音乐中传达的情绪、感情,仿佛在和作者,或者演奏者进行一 种交流和沟通,被音乐感染,为音乐感动,随音乐思索,那才是很美的享受。这时,声音和音乐都 不太重要了,器材的档次、名气、价钱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种情境,那种气氛。千万千万别被人打断哟。

      可是,好的音乐,好的器材,细心的调整,可以使我更容易的感受音乐,感受心灵沟通的美 妙,所以,还是要追求,还是要发烧,还是要自找麻烦。 从这篇文章来看,我们已经感受了一个发烧友从实践-欣赏-再实践-再欣赏…的不断求 索,为自己所追求的不懈努力。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追求着完美,使他们的意识得到了升华, 心理经受了磨炼,在欣赏中看到了自我。尽管音响并不完美,条件是那样有限,但他们靠着理想在 追求着完美,希冀把有限推向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的极致,体现了尼采所说的人类的意志与精神。 经过不懈的努力"修炼",大多数成熟的发烧友都有很强的信念,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对音响的 独立理解。对发烧议论,即使自己被大家认为是错误的,在没有被证明之前,也不为旁人说道所左 右,有的人甚至声称自己就是要坚持到底的"死硬份子"。但他们也是能知错就改的,因为要克服 发烧路上的一切障碍,就必须首先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和错误,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在发烧友 的思想世界里,"真"与"美"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它们是来自客观或是主观,一切的音响,一 切的欣赏,都将以此为准绳,因为这是他们对发烧追求的根本理解与终极目标。由于发烧友注重个 人的体验,无意识往往表现出经验性、主观性、个体性的性质,有一个习而惯之的过程,被发烧友 们称为"修炼境界",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发烧友之间相处是以兴趣维系的,而后才是 知识与友情的交流,表现了独立自我与松散群体的联系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发烧友是通过朋友介 绍或在听音室的试听中而相互认识,由相投的趣味产生交往,为共同提高达成友谊。Internet网 出现后,更多的朋友则是用"闯入"的方式,通过交谈或互相帮助与大家相识,以兴趣来组成单纯 性的虚拟社区。大家犹如同路人那样,来自不同的道路,在叉道上与一些人分手,又与一些人相 会,然而大家都保持着一种坦荡和真诚,记住那份缘。

      发烧友的知识构成是与使用音响相依存,与欣赏音乐息息相关的,经验性很强,综合起来主 要有这样几类:声学和声学技术的知识-它是深入了解声音本质、声音产生和如何实现声音重现过 程的基础,对于正确理解Hi-Fi的许多概念是必须的,并涉及电声学、建筑声学等内容;无线电技 术知识-对DIY、摩机来说尤需要深入学习,特别是掌握电路、扬声器系统、器件、数字化原理, 看懂电路图,具备一定的电路、音箱、印刷板的分析设计能力,掌握电路性能、测试调试方法、音 响装置的制作工艺,对于利用器材者,至少也应当了解电路性能及电路结构的性能、特点,音箱的 类型、结构及其性能、特点,制造器材使用的工艺技术及其功能、效果,掌握有关性能指标的知识 和听音评价的方法;音乐和音效知识-它包括各种音乐的表现特点、配器方法、音乐程式、声场布 置等,各种乐器的声音、音效表现和应用特点,乐曲的作曲背景、民族特色、配器形式、反映内 容、情绪变化等,作曲者的生平、人生态度和性格、作曲特点,乐队及歌手的演奏演唱风格、特点 和表现力,指挥对音乐的诠释和演绎……;使用器材的知识-它包括各种器材的类型及特点、器材 使用中的要求、聆听环境布置、音箱及机子摆位、房间音响及响应的测量与调整、煲机与维护、器 材搭配、实现音效的各种方法……。其它还有诸如音乐艺术理论、唱片录制手法、各公司唱片的音 效特点、调整音效的经验、心性修养、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知识。但也有的人认为发烧最终还是"靠 耳朵收货",只注重主观体验,以"玩物"为本,忽略了对知识的修养与感悟,虽有娴熟的发烧技 能,也难达修养心性的境界和目标。就过去几十年的发烧历史来看,发烧总是要与电子技术发展相 适应的,新的器材出现,新的技术出现,往往都会产生新的发烧形式,推动发烧个性化、艺术化的 发展,然而Hi-Fi迄今仍旧是发烧友们心中的最高理想。

      为了描述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传承知识,进行交流,文化总是与其对事物表述的符号化共同 促进发展的。经过80年代末之前的开蒙,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发烧文 化正在中国逐步蔓延,发烧人数扩大,使"发烧语言"也丰富起来,专用词语大概不在千数之下, 即使要编一本《汉语发烧词典》可能也不是难事了。目前一些经常性的发烧友用语已逐步向规范概 念发展,并在交流中被大家所认同,特别是在主观描述声音性质、器材评价等方面更独树一帜,其 含义已由通常理解蜕变,甚至不为流外人士理解,只是作为发烧友们交流的基础。通过符号化发 展,实现了对认知对象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定义,也就区别了自我与他人,通过自我形象的观念发 挥,确定了他人应该是怎样的观念,构成发烧友与其他人、与发烧友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发烧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范式而独立存在。一般而言,除少数有怪僻的人外,发烧友是很容易通过沟通融入各 自所处的社会的,也很少会有被他人排斥的现象。因为,中国的发烧文化正逐步发展起来,发烧友 中非标准概念使用常常是普遍的,这些由个人或少数人创造出来的词语在大家的概念中是很模糊 的,也经常引起理解上的畸意,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发烧友非常崇尚自我独立的精神,这一方面是为了在独立判断中确立自我,以"我"为中心 完成Hi-Fi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借助群体力量促进个性发展,自立于"发烧之林"。由于受中国文 化因素影响,中国发烧友的自我并没有西方人那样的人性张扬,常常表现出谦虚谨慎和对群体的尊 重与依赖。在他们中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是处世的基本规则,不以一己之见是否被承认定得 失,不以水平高下论卑尊…更看重的是群体中的和睦、友爱、"义气"与境界。当然也会出现一些 "鸡鸣狗盗之徒",但他们很快就会被大家所鄙弃,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今天,并不完美的Hi-Fi并没有给发烧友的希望带来多少回报,绵绵不绝的期待,就成了发烧 友们与Hi-Fi理想结下的不解情结。尽管发烧友们的思想常常是理想主义的,可是大家普遍认为立 足现实更加重要,毕竟生命是有限的,条件是有限的,技术是有限的,只有把发烧发挥到极致,才 是对发烧所追求的真谛。所以完美主义在发烧友中极具影响力,有的人换机频繁,也有这方面的原 因。完美主义影响的来源,最主要的是Hi-Fi和审美追求,由于它们相互交织,使发烧成为富于想 象力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决定一个目标,不断向上爬,直至精疲力竭为止。有时,我们感觉 似乎已经达到了End,但如果不是固步自封的话,有一天你终于会发现它并非真正的顶峰,因为我 们不知道真正的顶峰在那里,就象登上景山看到的只是北京城一样。于是虚无主义的一些想法接踵 而至,使一些发烧友热衷于用自己所处的现实来描绘"天堂",乃至用End臆想回避Hi-Fi所带来 的事实,希望对Hi-Fi情结有个完满的了断,也就有了一些发烧友把300B电子管、威廉逊电路、 3/5A音箱…推上End宝座的现象。正因为人性对疲惫的追求容易产生脆弱,虚无主义对个性化与 Hi-End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一些发烧友偏离了向Hi-Fi发展的轨道,转而把 "唯美"和"为我"当作了实现"音响梦"的目标。

      音响在电子类商品发展中是一类"古典"而成熟的产品,已不再是电子行业发展的主流,要 获得新技术的支持也比较困难,虽然全世界有众多的音响师对完善音响技术仍然做着努力,但规模 已经很有限。随着人们兴趣向多声道、多功能、多角度欣赏的表现发展,Hi-Fi最终只能留下纯技 术的内核,音响发展将会与Hi-Fi理想脱节越来越多。是追求Hi-Fi,还是追求声音的艺术欣赏, 是时常困扰发烧友的问题,Manfred在《音响发烧无线电》论坛写到:"烧器材的苦恼在于真正的 高保真其实是腻味的。于是便有了风格的追求。而风格就是偏重,强调。有所取必有所弃,这有未 免留下遗憾。所以烧的厉害的烧友常常要换机,在厌倦一种声音后,试图出新。但所能选择的实在 有限,即使不考虑财力,而又有几个能不考虑财力的呢?这时就陷入在世俗中来。在这世俗计较乃 至超脱之后,才能超脱。而世俗的超脱又决不能帮我们攒钱的。这种两律的背反往往使得我更象在 地狱而非在天堂!" 由此看来,在许多发烧友中正在滋生着实用主义,出现西方那种把音响作为 声音再创作的工具,只是时间问题,Hi-Fi对世俗化的抵抗是苍白的。尽管有人愿意固守Hi-Fi原 来的观念,但大众更加希望音响能够为他们带来丰富的生活,使发烧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意义,这就 要求Hi-Fi观念在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有新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发烧的选择。

      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将来发烧到底会变得怎样呢?我认为:它会更加依赖于商品社会发展, 发烧友的素质与水平会趋于国际化,同时也会提出要突出民族性的要求,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现则 将成为推动发烧长久不衰的动力。
    艺术 自从我们的老祖母偷吃上帝的苹果,知道用无花果叶来遮羞的时候起,人类就产生了美感。 在美学中,美感、审美和艺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差异又相统一的整体。其中,美感是人类 羞耻感的泛化延伸,与具体存在的文化有关;审美则是以生与死、人之大欲为欲念基础的情感追 求,是人们用其所获得的美感去感受事物形象,对具体事物产生同构心理感受的过程,它们都是有 偏向的。而艺术,无论是美与丑、真实与虚幻、复杂与简单、清晰与混沌、和谐与骚乱、荒诞与严 肃、悲哀与喜悦、粗糙与细致、伟大与渺小…都可以产生审美趣味,引起情感的幻化和共鸣,具有 相同的审美价值。我国词书把"艺术"解释为:从现实中升华而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这是 基于社会学的观点。在各种艺术理论中,还有专家公认说、约定俗成说、美感响应说等众多观点。 但在美学中,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概念,依然没有得到共识,迄今对什么是艺术却仍然莫衷一 是。由于艺术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以至一些语言分析学家认为应该在科学术语中将它取消, 具体地去讨论绘画、音乐、雕塑、建筑…问题。然而,这就阻碍了这些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在更高 层次上被归纳的可能,违反了人们对艺术所形成的基本意识,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既然如此,那 么将如何来说明发烧是一门艺术呢?我想,这主要应当从它所依托的形式、所产生的形象和引申出 的意味来具体考查和说明。

      许多发烧友认为音响仅仅是重现声音的载体,发烧的美感来自原本声音所表达的内涵,所以 艺术的是声音,并非音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基于对Hi-Fi理想的狭义认识。因为,它不能,也 必须不改变声音原有的任何性质。这对于必须实现真实声音的要求而言,这样理解发烧也并没有什 么不妥的地方,高级的剧院、音乐厅是不依赖音响来放大声音的,即使有音响,也要在保证对原声 音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使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音乐表现已更多地依靠音响来实现 了,如果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手没有音响来创造效果,烘托气氛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电子音乐;对 于音乐爱好者群体来说,利用音响来适应自己的欣赏趣味也是很普遍的,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有 27%的人认为音响的音乐更美,有28%的人则认为在音乐厅听音乐才美,其他人或认为差不多、 或说不知道;而发烧友们,虽然仍然在坚持"真"的观点,但更多的人并不反对有音染的"美", 在欧美有的发烧友甚至是用音响创造自己的"美"。可见真正将Hi-Fi作为审美标准来坚持的人已 少之又少了。

      音响是声音的载体,但它是能够改变声音效果的,即使是被公认为Hi-Fi极品的产品也是一样 的不"真"。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呢?就音乐创作到发烧欣赏的过程中,应当说只有乐谱才是音 乐有形存在的本原,它才是唯一的真实。音乐声的产生只是演奏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指挥与乐队 共同的艺术再创造以及乐器和配器所能产生的各种声音效果,如若要Hi-Fi,那么就应当只有一种 声音。而我们从音响听到的声音,又是经过录音、音响重放、环境干涉得到的结果,它也是被"加 工"了的音乐声,又为何不可以是对原音乐的艺术再创造呢,不是许多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听音偏好 吗(这里不是指对某些音乐类型的喜好)?所以,Hi-Fi只应作为音响制造的标准,把它作为声音 欣赏的标准反而是有害的!因为,音响没有Hi-Fi作为保证,就会失去对音乐表现的基准,这与没 有好的乐器就不能正确实现乐谱音准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反,对声音的欣赏,则是在听到正确的声 音的基础上,也要满足个人对这些声音效果体现的喜好和多方面的乐趣。

      尽管在发烧中音响、乐器、乐队、录音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作为载体的性质却是一样的。一 切艺术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发烧就是利用音响作为载体形式而实现声音欣赏的。每一套以不 同方式、不同产品、不同环境组合在一起的音响对其重现的声音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就和一件件 的艺术品一样,但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音响只是一种器用而已,所以谈不上是艺术。其实有许多我 们现在称为艺术的东西,原先也是以实现功利为目的的器用,陶瓷艺术品、教堂庙宇、佛像、典 籍、圣歌和祭祀音乐…无不是这样。而器用又是怎样才转变为艺术的呢?这主要就要看它有没有超 越其功利,能够引起审美趣味的东西了。就音响而论,且不说在录音中,DJ必须要根据自己对音乐 的理解和音响器材声音还原的特点对原声音进行艺术处理,就是放大器制造中的声音调校也需要有 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对组成元件音效的了解。在70年代以前,使用放大器只是为了得到适当响度的正 确的声音,厂商和DIY们在放大器设计制造中主要还是从减少失真来考虑问题的,对放大器的音效 影响并不太在意。其后,随着Hi-Fi音响在家庭中的普及,大家才逐步认识了怎样用音响器材获得 所需美感的方法和体现审美趣味的方法,对电路结构、有源器件、无源器件、线材产生的声音效果 进行了大量探讨,使今天的人们更加追求于用音响进行对声音的欣赏体验,而决非仅仅是为了Hi- Fi。于是使音响产生了对其功利的超越,转向了对审美趣味的体现。

      艺术是以审美手段、艺术产品、审美经验为整体而存在的,既然发烧是艺术,那就不能例 外。我认为,发烧之作为艺术,就是以音响为审美手段,通过改变声音原有的效果(不做任何改变 也是其实现方式中的一种特例),重现为艺术想象的幻想世界来产生艺术产品的,并且与人的审美 经验相互作用,而成为艺术品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每当我们欣赏这些由音响重现出来的声音效果 时,其效果便是幻想的实在,虽然这个幻想的实在并不等同于载体和个人的审美经验,但它的状 态、性质都将取决于载体和个人审美所提供的一切。但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经常是模糊的。一 方面,对于那些音乐发烧友和坚持"唯真"标准的人而言,由于他们并不是追求于声音效果所产生 的幻想实在,音响对于他们仍然是作为一种器用,所以谈不上将发烧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另一方 面,处在不同文化、历史、伦理的背景下的人,对发烧的审美手段、审美对象能否作为艺术,作为 什么艺术的判断不同,在具体认识上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从对美国作曲家凯奇的名作"4分33秒" 是不是音乐的争论就可见其一斑。所以,发烧到底是不是艺术,还要决定于载体存在的条件和个人 的审美素养、审美方式,使主客观通过审美对象求得统一。

      如果我们这里假定发烧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下面再对发烧艺术的形式、形象、意味如何形 成,是什么作用做一番讨论。 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发烧也是从最初只是为了实现放大还原声音的功 能发展到如今对声音效果的控制,而为发烧走向艺术提供了表现形式的。尽管现在人们还不能通过 设计和参数控制来预知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全面影响,根据目的来制造出音响器材,但我们毕竟已经 基本掌握了许多元件、电路、器材对声音效果的影响,还有许多发烧友仍然坚持不懈地在对每一种 元件及其参数的作用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加深对电路结构的认识从而改进电路和其制作工艺,探 讨音箱的形状、扬声器材质对声音重发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信号的保真度,应用器材配搭实 验实现声音欣赏…,知道如何控制器材,使声音的表现变得冷、暖、厚、薄、快、慢…,满足自己 对声音欣赏的趋向,这就为发烧艺术的形式发展建立了广泛现实的基础。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 发烧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一点上结合起来的。

      在大量实践中,发烧友们通过对音响器材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对声音各种效果变化的领悟、 想象、理解、感受和感情,使发烧中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在感性中得到统一,产生出了审美的愉 快和心理结构,并使声音效果的表现突出在对声音领悟的感知之中。另外,具体的音响器材使用带 来的效果也会影响人们对声音的感知,电子管的黯淡微光总是与温暖的音色形成联想,号角音箱本 身就让人感到有气势和声音的力量,老式的器材往往有种古典的意味…,从心理上影响人们对欣赏 其声音效果的评价。应用什么器材,表现什么声音,对我们感知声音效果也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人 都认为听古典音乐用有"英国音"的器材更好,有"美国音"的器材长于流行音乐、爵士乐的表 现,室内乐则更符合"德国音"那种冷静凝重的特点…,随着现代音乐发展和与影视艺术的结合, 表现声场流动的作品已屡见不鲜,而这已非2CH的两路立体声系统所能表现,于是产生了THX、 DTS、AC3等多声道的系统,创造了更新的声音效果感知形式。发烧感知形式的发现、创新是非常 困难的,要突破固有的感知形式,引起新的审美,就必须把声音审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器材制造结 合起来,以一时、一事所得的独自心得,是难以成功的。当然熟悉传统欣赏形式的人也会提出种种 理由、列举种种缺点反对新出现的艺术感知,然而艺术形式的发展永远都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 步,因为它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正通过人们对声音审美的认识向更宽广的感知世界延伸着;向现 实世界的社会性、时代性延伸着。

      作为感知形式,除了具体的外,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把声音分别为稳定的-运动的、清晰 的-模糊的、理智的-感受的、古典的-浪漫的…就是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会通 过审美对声音表现的感知产生整体的影响。由于抽象的过程来自对大量具体声音的感知,一旦形成 就很难从意识中被抹掉,所以它是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也会产生 社会影响,例如把Hi-Fi作为声音欣赏的标准,就是这种抽象感知形式的结果,是一种以零变化为 符号的理想的感知,并非是发烧友们无视于时代、社会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对声音感知形式,故意 要采取保守的态度。因为每个人的实践过程不同,其抽象感知也不尽相同,往往大家在探讨声音赏 析的时候,虽然采用的符号是相同的,却理解不同,最后才发现并没有说到一起去。由此可见,抽 象感知形式虽然来自具体感知形式,但它的存在方式却与对具体的感知不同,它主要影响的是更深 的意识层,所产生的审美影响比具体感知更为深刻,在审美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形象是艺术对其题材、主题、内容等的具象体现,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在欣赏中表现 为对艺术情节所呈现人的本能、冲动、希望、要求、期待、恐惧…的认同和从艺术幻象中的自我实 现,从而打动人、感染人、启发人、激励人、陶冶人。由此可见,发烧中这样的形象是依赖于具体 的声音,如音乐来实现的,音响器材并没有这些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烧友要否定发烧是艺术 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将音响器材对声音效果的改变与具体声音的表现联系起来考虑, 就会不得不承认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形象已经被改变了,形成了新的艺术形象。而且声音效果改变 后,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其带来的情感影响也是很不相同的。对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音响 器材来表现,才能相得益彰,早已是发烧友们的共识,否则将摇滚乐配上阴柔的器材就会没了激 情,交响乐用"亮而薄"的机子就会索然无味,中国古曲如果声音太厚可能就要有损于意境…。总 之,音响器材虽然本身并不创造形象,却在影响着形象的产生,所以不应孤立地看待发烧艺术的形 象的问题。

      利用音响器材改变声音效果,如果形象是被感性加强的,就能够突出原声音本质的表现,使 形象更加鲜明,让人更容易理解、感受和体验,了解细节,把握意义,产生心理共鸣;如果是非感 性加强的,那么形象就会产生多意,使内容难以捉摸,超越本质,超越实体,出现荒诞、离奇、扭 曲、骚乱的幻景,强烈刺激人们,引起多样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前一种获得形象的方法,作用主要 在于增强原声音的具象,所形成的声音形象是具体的,对于"以真求美"的发烧友,无疑是比较容 易被接受;而后者,原声音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可能完全被改变,这除了一些前卫的发烧友 外,大多数人是无法接受的,但它却为发烧艺术中形象的建立提供了比感性方法更广阔的探索途 径。在艺术形象的发展上,还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是"世俗化",没有这一点,发烧产生的艺术就 不能融入社会,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或者被看作是怪僻的、违反常理的、反社会意识的。随着 商品社会的疯狂,世俗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只靠"名士"风坚持自己的信念是难以 为续的,这只要看看当代音乐如何流行、对什么趋之若鹜就够了。许多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音乐偶 像,认为古典音乐固然也美,但听古典音乐是思想封闭的呆板,是不敢正视和追求自我。可别说他 们什么不懂,时代潮流如此而已。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现 代艺术缺乏滋生的土壤,迄今绝大多数发烧友仍然把Hi-Fi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坚持,这很可能 也是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世俗化结果。然而,艺术形象总是循着"具象-形式化-装饰化"的规律 螺旋发展的,在一些年轻发烧友中出现的向"唯美"发展的趋势,已使Hi-Fi变得更加概念化、形 式化了,用"耳朵收货",寻求自己可心的艺术形象才是他们的主流。

      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获得原声音的各种性质方面、创造新的声音特征方 面、设计声音效果方面、创作编辑声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发烧友们不再依赖外界制造出自 己的声音作品、树立自己心中的声音艺术形象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就当前欧洲利用计算机自编 自演音乐的大众性实践与探索发展来看,谁能料定今后的哪一天不会产生出一群自己制造声音来欣 赏的发烧友呢!到那时,发烧也就真的"假"了。

      艺术品之所以可以激动人心,造成可持续的品味,都是因为艺术品有它自身的"意味",体 现着人性之于艺术的可实现程度。为什么"中性"、真实的音响器材喜欢的人不多?为什么会对温 暖、柔和、醇厚的音色表现赞赏有加?为什么一些器材名噪一时之后就无人问津?…都与音响所形 成的意味有关。成功的艺术是开放的,"以美启真"才符合人类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能长久存 在下去。麦金图、电子管不就是如此吗?Hi-Fi的理想固然非常美好,可是人们的心理欲求则是多 样性的,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 艺术的意味源于生活,是对形式、形象的升华,好的作品能够直指人心,让人感到"生命可 贵,值得活着",才是其最高的境界。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声音对人情绪变化的影响,认为: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把"乐"与关呼社会命运的"礼"放在 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还说:"致乐以治心","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人对声音意 味的体会是历史渊远的,它发生于巫文化之前,所以它能直接发自内心,感物而动,表现生命经验 的形式,成为社会普遍的感情。好的音响器材,能通过对声音的欣赏,使人深入声音的本质,体味 出更多的意义,平静心灵、抚慰忧伤、激励志气…其作用也是一样的。

      音响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发烧"终将对心理-情感本体产生深刻的 影响,改变人们审美的方式,形成新鲜的感知、理解、想象、宣泄的经验,成为个体自我完成的意 识,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和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生活形式,使我们的身心能够时时常新!
    技术

      对发烧是一门技术的问题,大家可能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它本来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实 现对声音的还原和艺术欣赏的。 既然如此,那么首先就必须考虑如何真实再现声音的问题。 现代的Hi-Fi音响技术认为,理想的器材应该是一套忠实于原声源的无差别系统,无论在质 感、声场、动态、音量、音域等各方面的重放都要恢复到与声源一致,使对艺术的欣赏者获得与录 音时一样的声响效果。因此,真正的Hi-Fi音响器材对全音域而言,是纯线性的、无失真的。 现代音响技术包括:声音的录制编辑技术、信号存贮技术、信号转换技术、放大技术、控制技术、 建筑声学技术这几类。它们所用的器材都是遵循Hi-Fi的思想来设计、制造和发展的。所以发烧器 材都以追求Hi-Fi作为唯一的标准和其灵魂,即便是声音控制设备生产也是如此,必须在保证Hi- Fi化的前提下来实现功能化。

      随着音响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放大器,频率可达到100k Hz,总失真达 到0.1%以下,线性、瞬态、信噪比等指标已接近了Hi-Fi的总体要求,并在Hi-End思想的影响下向 个性化方向发展;A/D、D/A的信号转换,在技术上几乎可以达到任意精度;32CH的多通道数字录 音基本实现了对全声场信息的控制和原音录制;超海量的光信息存贮技术可以做到更精密的声信息 无损存贮和提取;声控制技术发展更是丰富多彩,利用DSP等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而改变声信号的 强弱、相位、谐波成分、频率响应、瞬态表现…,为加工声音效果提供了极大方便;通过建筑声学 技术与多通道放音技术的配合,对局限房间内的声场还原也不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毫不夸 张的说,利用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对原音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例如一些DJ对声音效果的 制作,一些发烧友对音响系统的个性化配搭和调整),从而推动了音响向艺术方向的发展。尽管现 在的技术水平仍需完善,还存在扬声器等至今发展缓慢,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与照相类似,音响对声音的再现是被动方式来实现的,其对艺术创造的限制性较大。并且, 由于限于经济等条件,国内大多数发烧友拥有的器材很有限(几乎都是只有一套设备),听音欣赏 中很少可以做不同的器材配搭,审美实现的范围窄,所以他们主要关心的还只是信号转换技术、放 大技术等实现声音重现的问题,从单纯技术的角度去认识音响。特别是受Hi-Fi的一些传统观念的 影响,现在的许多发烧友并不认为音响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手段,而是将它看做是能再现声音 的工具。应该说,这种情况与国外相比,在全面认识音响的技术性质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 段。 坚持"音响是技术唯一性的"人认为:音响只有是技术唯一的,才能保证Hi-Fi观念的纯正。 但是,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是理想主义的!只要技术对音响系统中的非线性存在还有一丝一毫被保 留,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个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电路理论上不存在纯粹的线性放大 器,而且音响电路不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已很难还有大的突破;第二,Hi-End思想出现以 来,音响系统研制已经向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人们在使用音响中审美观念的实现;第三,随着社会 越来越世俗化、商品化,人们对利用音响进行声音欣赏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如果这样的情况继 续下去,则Hi-Fi以"真"作为音响唯一评价标准的思想将被瓦解。 也正是如此,追求音响真实还原声音的努力虽然仍会继续,但更多的人会把眼光转向满足聆 听声音的心理体验,使音响的声音重现更艺术化、更符合于自己审美实现的目标,把音响技术的功 利及效能发挥到极致,最终超越于单纯工具的使用。

      从技术的观点来看,难道音响对声音的还原就只能体现声音原本的性质麽?其实音响还包含 了其本身对声音的表现,所谓的"英国音"、"美国音"…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性质才创造出来的, 并没有人认为它不符合Hi-Fi,而真实的声音倒是只有一种。因此,大家对音响在"唯真"、"唯 美"的观点之间已经妥协了。只存在心理上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许多日本制造的音响、一些监听 用的音响倒是很"真"的,但大家并不喜欢,认为缺乏文化气息,特别是日本音响被说成了没有 "音乐味",根本不能听。就技术而言,我相信日本人要把有"日本音"的音响做出来并不难,可 是市场会接受吗?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今天,音乐的主流是欧美音乐,即使要民族化,考虑到向世 界介绍的因素,也要含有欧美化的成分。试想如果日本人把他们的审美观念贯穿到音响制造中来, 这样的音响还想卖到全世界吗!那就走"唯真"的道路吧,起码这是对Hi-Fi的彻底体现,但这在 中低端产品上是很难做的,并由此引起了大家的一片谴责。再说"中国音"吧,虽然也令国人魂牵 梦萦,从市场出发,制造商是否愿意去做呢?发烧友们不是言必称英国,道美国的嘛。

      对发烧友们来说,利用现有的器材配机现在已是和DIY居同等地位的技术了。这是因为音响器 材多样化发展的结果,若所有的音响都是"真",那我们就会失去欣赏多样化声音效果的机会。在 国外的一些发烧友中,他们拥有的器材往往不只一套,所以可以通过器材的多种配搭实现对声音的 表达和选择,根据不同的声音特点确定欣赏目标,使声音的形象和意味按自己的理想充分表达,符 合于自己的审美需要。甚至有一些人采取了放弃以"真"为准则的聆听态度,认为:欣赏就必须使 我喜悦,应当是我所需要的。把声音控制的一些器材引入到了音响的聆听欣赏中来,用改变声音的 音色、频率响应、声场、时间等方法,达到欣赏目的,当然尽管如此,为了保证对声音原作的欣 赏,他们还是为"真"留下了一席之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为什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要 在对《蒙娜丽莎》的临摹中将蒙娜丽莎改为圆眼睛,加上向上翘的小胡子。这其实是一种利用完美 对表现自我的一种表达。而这对于久已习惯于具象欣赏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反映到音 响的欣赏中也是这样。

      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也将为音响的声音表达创造新的技术途径,从而丰富音响的审美。到 底未来的音响将如何发展,Hi-Fi是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体现,还是作为审美的标准被坚持下去 呢?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二十五] 低音没有方向
    ------------------------------------


      "低音没有方向。"因而,"低音和超低音音箱可以放在房间(听音室)地面的任何地方。"

      这是一条古老的音响规律,古老得没有什么人去质疑它。多少年来,行家们均作如是说,专刊上皆为如是登。应该说,在家庭影院兴行以前,单独的低音超低音音箱,纵使是超级发烧友,也很少拥有。"方向"之说,与大家关系甚微。而随着十余年来家庭影院的迅速普及尤其是AC3、DTS等技术的应用,超低音箱已经成了其必不可少的支柱与特色部分。"方向"的关系非比寻常了。

      尽管近几年普罗大众的住房面积有了明显的扩大,不少人拥有了单独一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影院的房间,但依然广泛地存在着环境偏小、未能尽如人意的问题。气垫音箱的开山祖美国AR公司几年前以天才般的创意利用在音箱内下侧安装在口径低音喇叭的方式,巧妙地缩小了音箱的体积而又保证了家庭影院所特需的低音震撼效果,推动了适合普罗大众空间的瘦高型带大低音单元的音箱新潮流,海内外音箱厂家纷纷仿效或以之再作开发,一下子发展成了家庭影院音箱的一种特有的款式。而比之历史要"悠久"的独立成箱的超低音音箱,顺应着家庭影院汹涌而起的大潮,更是早已蔚为林林总总的AV一大派系,并且大力向纯音乐的HIFI领域渗透。

      在这样的前提和势态下来探讨低音和超低音的方向性,以及音箱的摆位,应该是有必要的。

      大家知道,立体声是根据人的双耳效应而发展起来的。人用两只耳朵一起听声音时,能够提高对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这种听音效果就称为双耳效应。人们用一只耳朵可以决定响度、音调、音色和除方向之外的声音的每一属性,但单耳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辨别声源方向,不能具体确定声源的方向和准确位置。当加上另一只耳朵后,由于从某一声源发出的声波传到两只耳的距离不等,声音达两只耳的时间就不相同,产生了时间、相位的强度的差异,人们对声音的定位,正是靠这两耳间存在的时间差、相位差和强度差而进行的。同时,人耳辨别声源方向的能力,随声音频率的变化而不同。由于两只耳朵之间的距离约在16-18cm,是800-1000Hz声波波长的一半,所以对低于或等于这个频率的声音不会产生方向感。

      由于可知,一般意义上的低音或超低音是没有什么方向性的。特别是用作AV播放的普通档次的低音系统,更可因地制宜地摆放超低音,就是以环境以空间迁就它,也没有什么大问题。AR的内侧安装大口径低音,各种各式的独立成一箱的超低音,正是为解决芸芸用户的空间与欣赏矛盾而推出的贴心器材。

      但是也应注意,声源都具有一定的辐射指向性,低频的声波,波长较长,辐射指向性虽不及高频声波的明显,却也不是完全没有。

      这对于纯音乐的HIFI发烧友特别是高烧一族。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了。首先是内侧置的两只氏音(尽管不少的两者间隔有一电视柜架)的对着放,会影响正确的辐射指向性,会使声音变得混浊迟滞,单独成一箱的超低音,若不与主音箱成一横向轴线,其不同发声指向的辐射性及到达聆听者耳朵的不合理时间差,也将影响声音的定位及质量。

      据此,笔者始终认为,只要有条件,内侧置低音单元的音箱还是放第二位选择,超低音音箱最好是与主音箱摆放在同一轴线上,HIFI友更加要注意这一点,没条件的,就将就着用吧。低音还要讲究点方向性的。
    [二十六] "发烧"的基本常识


    翻开几本旧音响杂志,看过几封"读者来信",知道有不少朋友想加入玩Hi-Fi的大家庭;但因经验不足,加上不少作者早已认定读者们已有一定的Hi-Fi基础(因此很少有由浅入深的文章),故初哥基本上是很难入手的。有不少朋友起初对Hi-Fi有兴趣,但每次翻开音响书,只见那些前、后级的测试篇,制作派的线路图,其实他们可能连什么是前、后级也不大清楚。试想一下,一个玩"开"全套日本组合,而想转玩高级音响的初哥,对他们来说,扩音机只是一个接收信号的仪器,调节其音量,或再用均衡器调整低音、高音之后便接驳扬声器出声,又怎会想到有前、后级之别呢?由此可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各位初哥讲解一些玩Hi-Fi的基本常识。


    保真度

    玩Hi-Fi是有很多取向的,有人喜欢日本的贵价组合,也有人为了自己家中的Bose或Band0的扬声器感到自豪;对于我们当中的一些发烧友而言,不论是日本货也好,美国货也好,只要能出靓声,就要拥有它。虽然玩Hi-Fi确是各有门派,各有取向;但我认为,有一点永远是客观的,这一点就是保真度。不论阁下出自什么门派,能感觉到和现场有一样的声音,你的组合就肯定是完美的了,这是无需争论的事实。但可惜,这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器材后,失真是不能避免的,况且一对扬声器又怎可与几十件乐器比较呢?加上阁下的试音室(Hi-Fi房)和现场环境的区别很大,要声音和现场一样是永远无法实现的。阁下可能会问,既然这样,为何要玩Hi-Fi呢?其实追求保真度就是玩Hi-Fi的乐趣,若这世上有一套不论放在哪里也可出来和现场一样的声音的器材,就没有人再需要玩Hi-Fi,改进Hi-Fi了。一个音响初哥首先最重要地就是锻炼自己的听觉,一个连一边扬声器正负接错都听不出有分别的人,再看下去就是浪费时间。要锻炼听觉,必须多去听,最好不停地去听演奏会、演唱会等,阁下才知道什么是"真";其次就是多去听不同Hi-Fi店的高级音响组合,不过这是不易办到的,因为阁下必须脸皮够厚。当耳朵修行好了,便可处理自己的系统。当然,阁下在处理自己的系统时,也必须继续多去听。初哥需知Hi-Fi房的特性是玩Hi-Fi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Hi-Fi房的特性是指该房的尺寸比例、大小、窗门位置、结构(即构成之材料)、角边的数目(越少越好)以及吸音和反射物的份量。要知道,阁下从器材听到的声音,除了从扬声器直接发出外,也有从墙、窗等反射回来地声音,也有被吸收再放出delayed的声音;其实,任何放在房内的东西都会影响音效,包括阁下的身体。改变以上的因素,就是用来校声,而以上因素是无绝对值的,所以就要靠耳朵去校。笔者不能告诉各位这些因素的绝对值,因为陈先生说房间越乱越靓声,但弹弓杨先生则认为太多杂物会使空气感减少。笔者只能告诉各位,房子越大,"场面"越大,所谓"场面",是指器材带给阁下该录音室有多大的感觉。房子大则需用更大功率之扩音机和更大的扬声器,否则肯定不够靓声,尤其是低音。反射物过多(如窗的玻璃),声会好亮,即过分光辉;吸音物过多,则使音色变得沉闷,detail(细节)变乡。吸音或反射物是可改变音色平衡度(tonal balance),即是,不同频率的能量,总之,以保真度为上。

    音响器材

    以一套流行的音响器材说,主要有一个source(音源)、前级、后级、扬声器以及所有把它们连起来的接线。首先说音源,这是一个把灵在软件上的资料转为电子声音信号,或者是一部收音机,它就是整套系统中声音的来源。以前的音源以黑胶片唱机(LP机)为主,收音机也有不少人用(因为当年的电台所播的古典音乐实在比现在好多倍)。LP的信号是以模拟的方式储存的。简单地说,即将震动力利用仪器把音乐刻在胶上,重播时则利用这些坑纹震动唱针,把动能变为电能,即是信号。LP比现今CD的好处是免除了模拟转成数码时所带来的失真。LP更有连续性, CD则是不连续的。CD机有两类:一是合并式,合并式的CD机是把唱盘及解码器结合的机种。即是说,阁下不需另加解码器便可出声。另一种CD机是唱盘和解码器分体的。唱盘部分只有光学拾取系统,用作读取CD上的密码信号。而解码器是把这些密码转为声音的信号。两者必须一起使用。连接两者间的导线有很多种,如有同轴、AT&T等,要知道这线对音效有很大的影响。扩音机是把音源放出来的弱信号放大的仪器。所谓合并机就是把前级、后级集于一身的机器。前级是用来把信号作初步放大、调节音量的;而后级则是把由前级来的信号作大量放大来推动扬声器。前级也有分为有源及无源的,有源的前级是用市电把信号放大,而无源的就只有调节音量的功效。老实讲,现今成功的无源前级不多,因为音源与后级的内阻有很大分别,只靠一个音量开关把音源及后级连接起来,内阻的分别会使动态、detail(细节)、频应尽失!有源的前级除了调节音量外,还可作初部放大及减低音源及后级间内阻之别,即用作缓冲。后级是把从前级来的信号放大给扬声器用的,后级必须够力去推扬声器,所谓够力,不是指越大声越够力。必须有能力去支持整个乐团的大场面而不失其细节。既要能气吞天下,也要有察秋毫之分析力。更不能改变音质。这就是好的后级。分开前、后级比合并机好,因为各自有更大的空间去造得更精密。而两者间也更少干扰,细节一定较多(听多点东西),而且,分开前、后级使发烧友有更多推动机的选择,更多东西玩。分体CD机也是如此。有些仪器把供电器与主机分开,作用是把交流电远离主机,减低对主机干扰,好处多过坏处。选购放大器,最好选用一些没有均衡器的品种。因为很多时候,均衡器会使音色平衡度变得不正确,调校多些低音时,高频都被改变了,而且,有均衡器即代表信号要走更多冤枉路,失真更大。至于该选电子管机或晶体管机,我个人认为初哥也可玩电子管机,我知有不少人为了怕电子管麻烦而改玩晶体管机,但其实只要零件和电子管也经厂方检查过才出厂,很少会有问题的。无可否认,电子管机是比晶体管机靓声,电子管机是比晶体管机更有生命力、音乐感以及最重要的连续性。我不觉得电子管机的分析力不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零件的改良,电子管机已不是古董了。要知电子管机有多好?若你听惯了靓电子管机的音色,要你再去听晶体管机,你会不能忍受的。接线方面,我建议初哥首先比较不同类线的特性,例如纯铜、纯铜镀银、纯银等。平价线来说,Audioquest比较稳阵。但若阁下花得起,则尽可能买最贵的线。是的,线材在Hi-Fi中的重要地位不比前、后级低。一条便宜线可把全套音响器材糟蹋,但也要知贵线不可能把cheap器材起死回生。总之,器材中样样都重要,不要偏重其中之一。扬声器方面,不同牌子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有一点初哥一定要留意,就是扬声器的灵敏度是否足够?扩音机是否够力去推之?一般来说,灵敏度、扩音机的功率只能用作参考,实况要试过才知。例如ATC扬声器的灵敏度一般比LS3/5A高,但ATC比3/5A更难推。有时候,只得用30-50W的后级才可应付需大功率扩音机推的扬声器,但是,太过分的传言,例如说以7W的300B去推LS3/5A可得很大的场面是不可能的,那是大声,而不是够力。300B只可推号角扬声器,因为这扬声器效率高。有关接线有些地方要补充的,就是接线分为信号线及扬声器线,信号线连接CD/解码器至前级,或连接由前级会后级。扬声器线则连接后级以及扬声器。信号线分有RCA或XLR,初哥则较适用RCA,其实RCA已算相当不错了。扬声器线方面,若扬声器有bi-wire玩(即高音、低音各有扬声器座),就不要浪费,出多些钱,买多条线玩bi-wire罢(即指高低音扬声器各用一对线)。这可使深度、立体感、结像力及分隔度大大提升。而尽可能用同一牌子、同一型号和同一长度的线。

    摆位堡机

    扬声器摆放的位置是音响中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应选择听中左右较平均的位置,把该处长度分成三份,即以两条线分三份,扬声器则落在两线上,由此处开始校声就最好。有关扬声器摆位的文章,可参阅以前的有关音响杂志。器材方面,后级可放在地上。前级及音源则放在Hi-Fi架上。注意CD应尽量远离前级,因为CD放出大量干扰,而前级十分敏感,所以两者不直接近。而所有接线也应尽量远离对方。此外,室内尽量避免存放有金属的物体,尤其家中天线。新的器材一定要煲,而最好用音乐自然去煲,不需用堡机CD。要知道煲透否,笔者主要参考小提琴的圆润度(未煲时多数粗糙)、低频收放自如的程度以及最重要的细节,未堡前细节大多久奉。所谓煲机,其实是利用电子信号把所有零件行顺,把扬声器单元柔顺化,所以,不是开了机就算煲,必须以信号去煲,不过,要注意一点,要懂得分别到底是机真的煲顺,还是个人的沉溺于声音了。有时有些人习惯了自己的系统,便不能察觉其缺点,这也是有人说3/5A要煲3,000小时的原因。此外,大部分的器材在开机后需要时间热身,因为有些零件需要时间才达到其理想工作温度。初哥买新机时,不要一开声就说不靓声,给多些时间新机去热身及行顺,然后才慢慢校声。另外,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小小的失败,听了几日就大出血换机,更不要因失败便去摩机。当然若阁下的器材是平价大陆货,换一两只零件去校声实验是无所谓,但若阁下买的是过万元的名厂机则千万不要摩。总之,凡事三思而后行,利用摆位、夹线等去把现时的器材发挥至极限才去换机,这样才有进步。各位初哥,玩Hi-Fi不是难事,但阁下只需多看书籍,多到Hi-Fi铺,花多些时间便能成为一个超级发烧友。开始时要认定自己的目标及取向,以保真度为上,不要让自己多走冤枉路。有问题一定要向有经验人发问。各位初哥,欢迎加入这个发烧的大家庭。


    文章来源:中国影音器材网
    [二十七] 什么是“THX”
     
    THX就是Tomlison Holman Experiment的缩写。Tomlison Holman是George Lucas电影制作公司的专业音频工程师,在70年代中期,推出迄今排列全世界卖座大片之三的《星球大战》系列影片,由于该片极为出色的音响效果,使THX很快就成为众多制片公司乐于采纳的电影混声系统。THX是一套相当完善的系统,无论对专业还是民用,均有详细规格,例如参与专业扩声器材认证、室内声学测试、从母带压制影碟的过程中所选用母带的材料、影碟中数字声轨及模拟声轨音频电平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

    有些文章在阐述THX的内容时,往往将THX称为一个独立的制式,实际上这是不严谨的。Lucas并不否认杜比公司在影院环绕声技术上的成绩,并认为Dolby Surround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比较成熟的形式,但对Dolby技术的一些缺陷也进行了改善。

    改进的方面有:

    (1)多声道解码器要有高精度的分离度。我们知道,杜比环绕立体声是对双声道立体声信号进行解码,即利用两个声道电平差和相位差的关系进行解码,各声道的串扰精度由解码器的量化比特数决定。有些解码器采用14比特量化,各声道分离度小于20dB,使得声像定位性不好。THX认证的环绕声解码器,其量化精度为18比特或更高;解码器IC大多采用SSM-2125A,经解码后的信号还要经过THX矫正的均衡网络,使主声道高频略有衰减,以形成远声场的特点。

    (2)规定各声道功放灵敏度必须统一。五个声道均为1000mV/100W或1000mV/120W,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调校时比较方便,而且使各声道有充足的动态余量,后因生产成本的制约,将环绕声道降为60W,但这也比一般功放要求高得多。

    (3)前主音箱与中置音箱均采用相同型号,以保证声场的扩散及音质统一。THX对主音箱要求在45度内水平指向性频响不得低于轴向测试-3dB,这使得用一只球顶高音单元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而要用2至3只球顶单元并联,或使用号角式单元。而环绕声就更特别,要求音箱背对背地安装相同的两组扬声器。因为常规的环绕音箱受指向性的影响,只能向单一方向发声,无法形成包围感的效果,而THX意图不但使环绕声能与主声道密切衔接,而且对听音室能模拟出一种被声音充实的气氛,以减少环绕声道单一指向强化的定位效应。

    在THX中,前主声道与中央声道音箱低频下限为80Hz、-3dB,大多超低频信号由一只低音箱负责播放,低音箱上限频率为120Hz、-3dB,而下限没有具体规定,强化了低频效果。

    (4)THX对视听室的噪声、吸音系数也有严格规定。针对房间大小的不同,要求将混响时间规定在一定范围内,最后还要用声压计对各声道声压进行细致校正。
    [二十八] 音响技术-音响技术词典

    B制式立体声  立体声拾音方式之一,使用灵敏度和指向性(常用心形指向性)完全相同的两只话筒,彼此相距约为1.5至2米(也可减少到0.5米,视声源排列宽度而定),置于声源前方拾音,然后分别以左右声道信号输出。优点是简单易行,拾得的声音富有自然感,以时间差为主的拾音方式,而时间差的存在可以反映出较多的音乐厅的早期反射声,现场感好,适合录制古典交响乐。不足的是如果两话筒相距较远,听音时会有中间空洞现象和凹陷现象,如果一声源横向移动,则会感到声像通过中间时速度较快,有跳跃感,严重时,会使声像集中分布在左右扬声器附近,若将左右声道信号混合播放,会产生声音干涉现象,使有的频率左右声道信号同样增强、反射抵消,输出信号频响是梳状滤波器特性形状,致使声音不悦耳。

    AC-3解码器  能够译解AC-3编码方式的环绕立体声解码品,分纯AC-3解码、AC-3解码兼杜比定向逻辑环绕、AC-3解码兼容THX和杜比定向逻辑环绕三种。后两种均带AV接口,可以配接多种音/视频信号输入端口为AC-3RF射频数据流、数码光缆和同轴信号,输出仅为5.1声道的前置左右、中置、后置环绕左右和超低音输出这6个端子,没有AV接口,也不设音量,必须与其他AV功放配合才能正常使用。

    AV功放  即视听系统中使用的放大器,用于家庭影院视听系统中,功放齐全。AV功放一般具有前置、中置、环绕等4~7个声道功率输出,有的带有杜比定向逻辑环绕解码器或AC-3解码器、DSP数码声场处理、调频/调幅数字调谐收音功能,还具有多种音频输入输出接口,有些功放还有SVIDEO(高清晰度)视频四针接口,各种功能可以用遥控器进行控制,使用非常方便。

    背景音乐  在公共场所连续放送的音乐,以不影响人们对话为放音的响度标准,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背景音乐通常不是立体声系统,多采用音箱分散式放音,故声音分布均匀,不良声环境对听音的影响小。

    倍频程  两个频率相比为2的声音间的频程,一倍频程之间为八度的音高关系,即频率每增加一倍,音高增加一个倍频程,图示均衡器的各频点之间就是倍频程关系。

    倍速录音  用双卡录音机录音时,为了节省录音时间而设置的功能,倍速录音的磁带速度是正常录音的两倍,所花时间缩短了一倍,监听录音效果时,声音为快速播放效果,音调升高一个八度。

    比特  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数字化音响中用电脉冲表达音频信号,“1”代表有脉冲,“0”代表脉冲间隔。如果波形上每个点的信息用四位一组的代码表示,则称4比特,比特数越高,表达模拟信号就越精确,对音频信号信号还原能力越强。

    编组输出  调音台的输出形式之一,是将调音台声像调节后分出的左右声道信号继续进行编组分配,故为立体声输出方式,一般情况下,单数编组为左声道,双数编组为右声道。编组既可以单独输出,也可以送入左右主声道后从左右声道输出。编组输出多用于给返送音箱系统输送信号,也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变调器  改变伴奏音乐音调的设备。由于每个人的音域范围的不同,要求演唱时的伴奏音乐的音调亦不尽相同,通过变调器,可以使演唱者在合适的音域演唱。经过变调器升调的声音显得悦耳,音量似乎大了些,这是因为频率升高后,人耳对高音较敏感的缘故;降调后显得低音丰满,音量也会略显小些。变调器是通过电子线路对音乐中的乐音频率进行升调和降调处理的,其工作过程包括取样(测量频率)、分离(分出基音和泛音)、变频(改变基音和泛音的频率)、合成(合成音乐中的调子)、校正(按运算数据输出)和显示等,降调符号为b,升调符号为# ,经变调器升调或降调处理后的音乐,与原载体记录的音色几乎没有何差别。                           

    变速处理  亦称音频时间压缩、扩展处理,是一种改变磁带放音速度而不改变声音音调的处理,多用于专业场合。可以将已经录好的各种节目带的播放时间适当延长或缩短,同时不改变原来声音的音色和音调,为实时同步播放节目提供了重要手段。采用改变电机转数的方法调节放音速度、改变播放时间,但由于磁带运行      速度改变势必会使声音音调变高或变低,所以变速处理系统中均设有信号频率变换电路,将由于速度改变而引起的声音音调变化复原。

    变压器  一种变换交流电压、电流和阻抗的电器,一般用于交流电压变换或音频放大器的级间耦合等场合。在系统进行音频连接时的噪声互相串扰和设备互相影响以及供电线路干扰等。

    波长  声波振动一次所传播的距离,用声波的速度除以声波的频率就可以计算出该频率声波的波长,声波的波长的作用。例如只有障碍特在尺寸大于一个声波波长的情况下,声波才会正常反射,否则绕射、散射等现象加重,声影区域变小,声学特性载然不同;再比如大于2倍波长的声场称为远无场,小于2倍波长的声场称为近场,远场和近场的声场分布和声音传播规律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在较小尺寸的房间内(与波长相比),低音无法良好再现,这是因为低音的波长较长的缘故,故在一般家庭中,如果听音室容积不足够大,低音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参量均衡器  亦称参数均衡器,对均衡调节的各种参数都可细致调节的均衡器,多附设在调音台上,但也有独立的参量均衡器。调节的参数内容包括频段(如低、中低、中高和高频等)、频点(扫频式,可任意选择)、增益(提衰量)和品质因数Q(频带宽度,有任意可调式和高Q和低Q选择式)等,一般用于对声音进行主观调节,为艺术创作需要,对声音信号做特殊加工处理。如参量均衡器可以美化(包括丑化)和修饰声音,使声音(或音乐)风格更加鲜明突出、丰富多彩,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

    残响  声源停止发声后,由于惯性和反射等原因,声音没有立即停止,而是呈缓慢衰减的现象。在音响系统中,利用声音的残响效果,可以改变声音的余音过程,使声音更加圆润丰满。

    差拍  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幅值按两个频率之差周期性地增减,出现声音音量幅度调制、上下起伏。有电信号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插入连接  一种在设备中(主要是调音台)直接串入某周边设备的连接方法。调音台一般设有插入(INS)接口,可以用插入连接法将某周边设备插入到某一输入信道、编组信道和主(左右声道)信道中,单独对插入信道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用大三芯可实现插入连接,方法是从大三芯的头端输出信号,接到要插入的设备的输入端,再从此设备的输出端送出信号接到大三芯的环端。

    颤动回声  平行墙壁间声音相互多次反射引起的声音颤动现象,属于严重的建声缺陷,会造成再现声音音量不稳定、音质不良等。最有效的消除方法是避免平行墙壁、采用强吸音材料以及将墙壁表面处理成凹凸不平的漫反射结构等。

    颤音  利用周期性的音调、音量和音色变化而得到的音乐上点缀品,颤音的合理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优美动听,提高艺术的感染力。在专业音响系统中,可以利用效果器创造、强化颤音效果。

    超短波  亦称甚高频(VHF)波、米波(波长范围为1米至10米),频率从30兆赫的无线电波,传插频带宽,短距离传播依靠电磁的辐射特性,用于电视广播和无线话筒传送音频信号,采用锐方向性的天线可补偿传输过程的衰减。在专业音响领域,V段无线话筒的频率稳定度稍差,价格相对较低,但容易出现频率漂移现象,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可以使频率稳定度达到满足需要的水平。

    长波  频率从3000千赫兹至30千赫兹的无线电波,其传播方式主要是绕地球表面以电离层波的形式传播,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到上万公里,此外,在近距离(200至300公里以内)也可以由地面波传播,该波段的电场强度夜晚比白天增大,波长越短,增加越甚;电场强度随季节的影响小;传播条件受电离层骚动的影响小,稳定性好,不会产生接受强度的急剧变化和通信突然中断现象。

    储备功率  超过音箱所要求的功率放大器最低输出功率以上的功率部分,或达到所需要最大声压级的功率以上的功率。音响系统(一般指功放和音箱)的功率储备越大,放出的声音越厚实丰满、底气越足、动态就越大;反之,再现强大、突变的声音效果时,听起来会有声嘶力竭和沉闷之感,在一般情况下,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应超过音箱功率的1.5倍,但有时可以达到音箱功率的3倍。

    传声介质  指能够传播声音的媒质,声音必须通过媒质传播,如气体、液体和固体。媒质的性质,包括该媒质的状态、温度、压力等与声波传播速度和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如声音在气体中传播以辐射特性为主,在固体中传播以传导特性为主,而在液体中传播时以上两种特性均存在。

    传声增益  扩声系统在使用话筒时,对话筒拾取的声音的放大量,是考察扩声反馈叫程度的重要指标,传声增益越高,声反馈啸叫越小(少),话筒声音的放大量越大,计算方法是将话筒音量开到最大(不能有声反馈现象),在话筒前放一个声源,同时测量声场中和放筒前的声压级,用声场中声压级减去话筒前声压级,即得到了该扩声系统的传声增。 

    传输频率特性    扩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为房间和音响设备共同的频响特性,考察系统是否能够将各频率声音音量比例真实再现,即对各个频率的信号放大量一致,优秀的扩声系统,不应该出现某些频率声音过强、某些频率声音不足的现象。获得良好的传输频率特性的主要方法有:合理的建声设计、粉红噪声频谱分析仪法调整均衡器以及采用频率响应特性好的音箱放音等。

    传输线  音响系统中各设备间的连接线,其质量会直接影响音响系统的音质和声音还原质量。传输线对声音信号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流电阴,由于分布参数、趋肤效应、多芯线失真等因素影响,随之而来的涡流损耗和电磁感应会对音质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导致不同频率信号通过导线时,阴抗不尽相同,相移量也有所没。传输线对声音信号的影响取决于导体导体材质(如铜、无氧铜、金、铝等)、线的几何结构(如线径、股数、绞合方式、导线外绝缘材料)以及线的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传输线应尽可能短且与设备接触良好,并注意屏蔽和抗干扰问题,尽量减少声音信号损失(包括幅度、频率和相位三方面损失),常用的传输线有音频屏蔽线、数字线和音箱线等。

    次低频  亦称超低音,一般指频率为100赫兹以下的低音。次低频决定声音的丰满度,使低音悠长、深沉、有力,这个频率几乎无声像定位感,故声场中次低频音箱的位置变化对声像定位影响不大。次低频所在的音域为低音提琴、低音鼓和管风琴等乐器的音域,可以使这些乐器的声音完美表现。音频中的次低频成分不足时,声音听起来不够厚实,略嫌单薄,但次低频过强时,声音浑浊。

    单声道  像通过钥匙孔听到声音(匙孔效应),无声像群落感觉,声音贫乏无味、单薄肤浅,即使多只扬声器放音,由于都是没有差异的声音,声音不会有任何改善,借助于不同声源之间的音量差,听起来会略有纵深变化感觉。

    单声道录音  多个话筒分别拾取单个乐器或分组乐器的乐音,送到调音台,然后再通过调音台将拾取到的声音合理合成,输入到单声道录音机进行录音。为早期录音采用方法,较难对录音效果做较大的调整、加工和润色,因为一旦确定了各话筒的特性、位置和混合比例,录音效果就基本上不能改变,后期加工时余地很小。在单声道录音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演员出了差错或者串入了噪声,就必须将整个节目或其中某一片段重新演奏录制,因为单声道录音效率不高,费用大且质量不能保证。
     
    將一些隔音建材的資料整理在這裡,可以作為大家隔音的參考

    牆                                            STC
    鋼筋水泥牆 3英吋                47dB
    鋼筋水泥牆6英吋                  53dB
    磚牆 4 1/2英吋                      42dB
    磚牆 9英吋                            52dB
    空心磚4英吋                          46dB
    空心磚6英吋                          45dB
    輕隔間4英吋間隔,兩面各半吋石膏版              32dB
    同上,但內部填充兩英吋厚吸音綿                    35dB
    輕隔間4英吋間隔,兩面各半吋石膏版 黏貼半英吋纖維板          37dB
    同上但改以雙層半英吋石膏板                              40dB
     

    地板和天花板                                STC                          IIC(敲擊測試)
    3英吋水泥                                      45dB                      42dB
    同上但加上有櫬墊的地毯            45dB                        70dB
    3英吋水泥地板,樓下天花
    板加上一層半英吋石膏板
    與防振吊筋
    內填半英吋玻璃綿                        56dB                      51dB
    同上,樓上撲以地毯                    56dB                      70dB
    同以上,但改以5英吋水泥          51dB                      46dB
    同上面第二但改以5英吋水泥        51dB                      70dB
     


    1 3/4英吋中空門                              17dB
    1 3/4 實心門                                    20dB
    同上加上氣密條                            26dB

    1/4英吋單層玻璃                            30dB
    雙層玻璃,厚度1/8英吋
    間隔1/4英吋                                      26dB
    同上,厚度1/4英吋,
    間隔2英吋                                        42dB
    同上,間隔4英吋                            45dB

    聲音的傳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經由空氣(air born),一種是經由結構本身。隔音的時候,必須這兩種都要顧到。

    對空氣隔音的基本原則有兩個:一個是靠重量,一個是靠空氣層。不管用什麼方法,氣密是首要的工作,如果一個房間的開孔超過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以上,其他的部分再作隔音都毫無效果可言。一個小小的開口,可能會毀掉所有的努力。氣密的部分通常出現在門窗的接縫,外開式窗戶目前都有氣密條,這種氣密條最好有兩圈以上。如果當中有任何缺口,則效果會大折扣。橫拉式的窗戶氣密比較難,在兩扇窗戶相接的地方,還有窗戶在左右和框接和的地方都必須要有膠條。並且要有加壓裝置能使窗框緊貼在膠條上。最麻煩的是上下緣,窗戶因為需要滑動,所以不能和窗框太緊貼,等到要關窗時才將他壓緊窗框,此時中間的部分較好做到,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有加壓裝置的氣密窗,但左右兩端就很少有加壓裝置的,而在兩扇窗戶相接的上下緣最容易漏氣,通常會有像活頁一樣的掃氣條,但那種的氣密性比較差。橫拉式的窗戶天生上就有這些問題,所以能採用外推式的窗戶時就不要用橫拉式的。

    門的氣密性能喪失的地方通常是地板和門的接縫處,普通的門,就算是有門檻的,這個地方的縫都很大,如果這個地方的氣密性能不改善,用再厚的門也只是浪費錢。有些比較貴的真正隔音門有可以下降的密封裝置。當門開啟時它會收起來,這樣就不會妨礙開門,關上後門的下面會有一片下降到地板,這樣就可以封起來了。如果只是普通的氣密門,一定要小心檢查這個部分。

    靠重量來隔音時,當然鋼筋水泥的牆壁最好啦。但是因為隔音是看能量減少了多少,因此常常和厚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說當厚度變成四倍時,隔音效果才增加了一倍,然後換算成dB時取對數,兩倍也不過是增加了3dB。這點大家一定要熟悉。因此拼命去增加厚度來隔音是不切實際的。通常鋼筋水泥外牆超過30公分厚隔音效果就很好了,內牆如果是單磚牆當然會比較差,如果是單純的木板隔間,效果最差。

    和鋼筋水泥比起來,玻璃的密度並不亞於水泥。因此玻璃的隔音效果很好,難在太重的玻璃門窗不好裝。普通窗戶的厚度約五公厘。如果用雙層抽真空玻璃,其實效果並不會好多少,市面上的抽真空玻璃兩片玻璃間的空隙太小,通常只有五公厘,因此效果跟直接用一片10公厘的玻璃差不多。但是抽真空的玻璃隔熱效果會很好。當兩片玻璃間的距離加大時,隔音效果才能顯現出來。當中間相隔15公分以上時,可以達到60dB以上。但沒有窗戶能容納這麼厚的玻璃。裝置雙層窗戶又有外推的問題,用橫拉式的又有氣密的問題。因此如果真的狠心要隔音,用雙層窗戶時乾脆就完全密封,不要開啟就好了,此時中間抽真空才比較實際。錄音室的監控玻璃窗當然都是不能開啟的,兩片玻璃最好不要平行以免產生共振最好。鵝牌隔音窗雖然兩片玻璃間隔算大,約一公分,但並沒有抽真空。隔音效果大概頂多就像大多數的隔音窗一樣,30dB左右吧。最省錢的方法就是乾脆把窗戶用多成夾板封起來。可以用木頭在窗戶上加個框,然後用蝴蝶螺絲把夾板鎖上去,不錄音時再拿下來。這樣不破壞窗戶的功能,又能提升隔音效果,又便宜,是個不錯的方法。

    門的部分比窗戶還難。不是每個房間都是可裝玻璃門,如果只是普通的中空夾板門,隔音效果會比玻璃窗戶還差。不要以為在中間塞個吸音綿就可以隔音,我看過很多人這樣做。吸音綿是吸音材料,可沒什麼隔音效果。不信的人在吉他音箱前面放一片吸音綿看看就知道了。如果是中空夾板門,最好換成實心木門。如果嫌貴,不訪自己做,去買三夾板來一層一曾疊上去做厚一點,隔音效果能達到30dB就很好了。如果還不夠,雙扇們是必須的。如果有足夠的空間,這兩扇門離的越遠效果越好。所以很多錄音室有所謂的sound lock。這樣兩扇如果相隔一公尺以上時隔音有可能達到60dB。但sound lock內不一定要有很多的吸音材料。

    門窗都解決了,隔音還嫌不夠,這個時候才來想地板和牆壁的問題。牆壁和地板本身只要建材不太差,至少可以達到40dB以上,但如果是結構傳音,也就是本身的震動,那可以傳的很遠,防止震動,整個房間就要建在一個浮動的地板上才行,也就是在原本的地板上再建一層,新的一層和原來的地板間要用防振的裝置隔開,然後牆壁再建在這個地板上,這需要木工的專業,不是我們隨便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是在地下室,地板是實心的話,浮動式地板就不太需要。

    如果牆壁要加強隔音,標準的做法是用角木先作一個垂直框,但注意不要將角木直接釘在牆上,可以先在地板上離牆約六吋以上,沿著牆釘一條角木,然後其他的角木再豎在上面,每兩呎釘一根。框做好了以後,在兩個框之間舖上玻璃纖維綿。如果空間夠大,舖個四吋厚最好,但絕對不要舖滿,要預留一半以上的空氣層,也就是說新的牆和舊的牆之間只能舖一半厚度的玻璃纖維綿。這樣在兩個夾牆間的空氣加上玻璃纖維吸音的效果才能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舖好了以後再用所謂彈性條,就是一種金屬做的長條,截面好像z字型,水平的釘在角木框上。然後用石膏版夾著軟木板,或者所謂的遮音片等等,釘在彈性條上,因為角木和石膏版分別釘在彈性條的z字兩邊,所以有避振的效果。彈性條在台灣那裡有賣我還在查,如果買不到,就用角木代替了。最後外面的石膏板上再看要些什麼吸音或裝飾的東西。這樣做的好的話,也可以達到60dB以上的效果。空氣層越厚,效果越好。

    講到吸音,大家就會想到吸音綿和地毯,但那是錯誤又錯誤的用法,因為那些東西只能吸高音,對低音一點幫助也沒有,吸的太多,聲音聽起來變的乾扁扁,悶悶的非常難聽,還不如不吸。在了解吸音的原理之前,先要想想我們為什麼要吸音?還有什麼叫做殘響和sslap back echo,駐波等。

    駐波是聲音在幾個牆面間反射,自己和自己的反射波產生增強的結果。增強的頻率跟幾面牆間的距離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只會加強某些頻率,使得音樂到這些頻率時變得超大聲,而其他頻率就很小聲。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對低音尤其顯著,非常討厭,很難消除。這方面我放到擴散的部分來討論。

    slap back echo是指的聲波在對面平行的兩面牆間反射,產生很明顯的回聲,也就是快速的重複原音。有點像delay的效果。在空曠的房間這種現象很明顯。對音響室或錄音都很討厭。要消除這種現象,將牆壁蓋成不平行就可以改善很多,錄音室就是這樣做的。但我們老百姓沒辦法做到時,放些家具,來打破聲音所走的路徑,情況可以輕易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把家具放到原本空曠的房間時,echo幾乎馬上就消除的原因。所以這不是大問題。但對業餘的錄音室,有限的空間要放樂器,沒辦法堆積太多的家具,這個現象也不得不特別處理一下。

    殘響是錄音師的最愛,錄音室裡一定有動則十幾萬的殘響裝置,現在有了電腦錄音,內建效果器也絕對不會少了殘響。但現代分軌錄音希望在錄進去以後再加殘響,而不是錄的時候就把殘響也錄進去,萬一混音時發現各軌的殘響太多,或太少,或太強太弱都不能改了。因此必須把錄音室的殘響降低,依音樂的性質,對錄音室殘響時間的要求也不一樣,搖滾樂的殘響時間以0.6秒到0.3秒算常見。因此吸音最主要在降低錄音室的殘響。監聽室或者混音室因為要聽清楚監聽喇叭出來的聲音,而且是近場聲音,希望周圍房間對他的影響越小越好,所以殘響也要求到極低,0.3秒不會算太低。

    如果是音樂廳或著視聽室,殘響需要長一點,而房間越大,殘響也應該越長。在這裡列出一些值作參考。

    房間體積(立方英尺)    最長(空房間)        最短(坐滿人)

    1000           0.75           0.3

    2000           1               0.5

    12000          1.5             0.75

    27000          1.7             0.8

    125000         2.5             1.25

    200000         2.7             1.4

    350000         3.2             1.6

    500000         3.5             1.7

    1000000        3.7              2

     

    不管殘響多少,一定要對所有的頻率都一致,如果對1k的殘響是0.3秒,但對100Hz的聲音殘顯變成1秒,那這個房間就問題大了。你怎麼錄低音怎麼大聲,或者混音總覺得低音太強,然後就拼命降低低音,結果混出來的音樂完全沒有低音。這樣降低殘響不如不降還好。

    因此在處理一個房間的殘響時,一定要先預定目標是多少秒,然後決定用什麼吸音材質,針對不同頻率的吸音效果多好,用多少才能達到目標都是事前必須估計的。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其實一點簡單的計算,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大家耐心看下去,很快就會學會。

    研究建築聲學的開山老祖師,Sabin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提出他以簡單的馬錶所測出的殘響公式:

                                T=0.049 * V/ aS

    其中T就是殘響時間,V是房間的體積,以立方呎為單位,S是牆壁的面積,以平方呎為單位,a是牆壁的吸音係數,以Sabin為單位,當初沙賓以打開的窗戶的吸音係數當作是1,現在我們都沿用這種習慣。

    如果牆壁使用的材料不只一種,那總沙賓值可以由

                        aS=a1S1+a2S2+a3S3+......

    來求得。

    因此,只要我們知道想要的殘響時間,帶入公式,就可以知道所需的吸音材質的總面積是多少。後面會列一些普通的吸音材質的a值。

    台灣最常見的牆壁當然都是磚牆,地面大都是瓷磚,少數木頭地板。如果加了地毯,當然也會影響,還有玻璃門窗的係數又不一樣。他們的a值如下:

            125   250   500   1k   2k    4k

    水泥牆(地板)  0.01              0.01              0.015              0.02              0.02                0.02  

    木頭地板     0.15              0.11              0.10                0.07              0.06                0.07

    厚玻璃門                    0.18              0.06              0.04                0.03              0.02                0.02

    玻璃窗                        0.35              0.25              0.18                0.12              0.07                0.04 

    厚地毯                        0.02              0.06              0.14                0.37              0.60                0.65                           

    地毯加墊子                0.08                0.27                0.39              0.34              0.48                0.63 

     

    以我的練團室為例,如果四面都是水泥磚牆,長寬高為15,13,8英呎。總體積為1560,總面積為838。帶入公式殘響時間為:

    t= (0.049*1560/838)/a=0.0912/a

    如果a用平均0.015來算的話,得到的平均殘響時間為 6秒,顯然對任何音樂或著交談都太長了。

    如果舖上厚地毯,因為只有地板上能舖,所以唯一改變的是Sa

    Sa=(8*13+8*13+8*15+8*15+13*15)*.015+13*15*a

      =9.645+195*a

    在不同的頻率,分別帶入a值

    得到       125   250   500    1k    2k   4k

    Sa=      13.565              21.345            36.945              81.795          126.645          136.395

    代入公式

    殘響變成                   5.6                  3.58                  2.07                  0.93                0.60              0.56

    很顯然的,低音的殘響幾乎沒變,可是1k以上已經接近錄音室的值了。這種亂使用地毯或吸音棉的結果,讓聲音變的只有低音,不是糊成一團,就是乾的可以,根本不能聽。

    那問題是,我們要怎麼辦呢?

    在How to build a small budget studio from scratch這本書裏有很好的建議。根據Owens Corning公司所生產的玻璃纖維棉的吸音數據規格,4英吋的玻璃綿的吸音係數幾乎可以低到125Hz都維持在0.99,不過玻璃纖維的密度要每立方英尺3磅重,換算成公制就是每立方公尺48公斤,也就是48K。

    做法很簡單,用夾板或任何木材作一個深六英吋的框,在框的前方四吋深的地方填入玻璃綿,玻璃綿通常是兩吋厚,所以要舖兩層,為了將玻璃綿固定在前面,可以用金屬網,紗窗網,或著像我,為了省錢,用普通購物的繩子交錯釘在木框上。這樣在木框後面可以留一曾兩吋的空氣層,可以增加低音的吸音效果。

    因為玻璃綿摸了會癢,吸進肺裏對身體也不好,所以前面一定要用布封起來,大家可以用有彈性的布,但我為了省錢,就買不織布,在永樂市場買一碼30塊,還好。至於木框的背面可以用兩分夾板封起來,或者任何可以用的板子。

    我會作成木框是因為這樣可以抬來抬去,經來換練團室時可以帶著走。如果大家有自己的房間,也可以直接作在牆壁上。如果對木工實在沒興趣的懶人,也可以去買便宜的書架,前面塞玻璃綿,在後面留一層空氣層也可以。這樣只要花書架和布的錢,我找的到最便宜的書架在特力屋,一個238塊,一呎半寬,四呎高,可以算算要買幾個才夠。

    低音通常是最難處理,但不是不可能。只是光用玻璃綿是沒辦法的,必須要使用所謂的黑慕和茲(Helmhotz)共振的方法,也就是如果有一個盒子,具有特定的開口和體積,則會對某些頻率產生共振,這時如果在盒子裏填充吸音材料,可以對這個頻率附近的聲音產生很強的吸收。

    它的公式之一是

                      f=200 *sqrt[ 100p/D(t+0.8d)]

    式中sqrt是根號,p是面板開口面積和面板面積的比值。D是面板後面箱子的深度,t是面板的厚度。d是開孔的直徑。都是以英吋為單位。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向前面一樣作一個深六吋的框,然後在前面填入兩英吋後的玻璃綿。面板如果用二分(5公厘)夾板作,則在上面每間隔兩英吋用5公厘的鑽頭鑽一個洞,就可以達到在125Hz左右吸音的效果了。當然不要忘了背面也要用夾板封死,才有可能產生共振。

    前面這兩個例子,我都在著手實驗了,做好了會在實戰篇詳細說明的。

    下面是我是著作一個關頻吸音箱的例子。 

    房間裡的音場最麻煩的就是駐波,實在很難消除。像第一反射音(slap back)可以在反射點裝吸音裝置,殘響可以用吸音牆改善,但駐波是讓整個房間頻率響應不平均的大殺手。當房間夠大時,駐波的頻率間隔比較小,平均起來就比較好,房間太小,再加上殘響太大時,駐波的間隔很大,因此音場忽大忽小的現象就很明顯。

    駐波產生的原因是聲音在兩面牆(主軸)或者四面(切線)及六面(橢球)牆間來回反射,自己和自己的反射波碰在一起,而產生增強或減弱的效果,最後的波動變成在原地振動,不會移動的波,所以叫做駐波。形成駐波以後有些點會完全沒有聲音,而有些點(或線,或面)卻相反的會變的很大聲,沒有聲音的地方就叫做節點(節線或節面)。在一個特定的房間裏,並不是所有的頻率都能產生駐波,只有特定的頻率才會,這些頻率的波長和房間的長寬高息息相關。


    如果一個長方體的房間的長寬高分別為a,b,c的話,所產生的駐波頻率可以用下面這個公式找出:

    F=(V/2)SQRT(L^2/a^2+m^2/b^2+n^2/c^2)

    其中V是音速,l,m,n是正整數。

    其中l,m,n 三個變數中如果有兩個是零,這就叫做主軸式,因為他牽涉到兩面牆而已,可以想像聲波在相對的兩面牆間反射而形成駐波。以我的練團室為例,高8呎,聲波波速以每秒1135(25C)英尺來算的話,能形成駐波的頻率有

    c=8,l,m=0 

    n  1   2   3   4   5   6   7   8

    f  71            142          213          284          355          426          497        568

    如果 其中只有一個是零,就叫做切線式,這時聲波在四面牆來回反射行程駐波,就好像撞球的四顆星一樣,此時的駐波頻率如果以我練團室的長跟寬來做例子,變成;

    a=15, b=13,  n=0

    l=1

    m      1              2              3              4                5                6                7

    計算機沒電了,這裡先讓讀者自己去算算好了。

    這樣算出來一個房間的駐波頻率以後,會發現到高頻時,不同頻率之間的間隔越來越小,因此整個房間的頻率響應就會比較平,只有在低頻的部分,因為會產生駐波的頻率間隔大,所以造成聲音呼大呼小的現象,這時就必須特別處理。這種需要處理的頻率上限,叫做截止頻率。公式是:

     f=20000sqrt(T/V)

    其中f就是截止頻率,sqrt是根號,T是房間的殘響時間,V是房間體積,以立方英尺作單位。從公式可以看出,當房間的殘響越小,體積越大時,需要處理的駐波頻率就越低,這樣需要處理的頻率範圍就越小,越好處理。

    至於駐波到底要怎麼處理呢?一種是用黑幕荷茲共振腔來吸收掉會產生駐波的頻率,但當駐波頻率很多時,吸收掉的頻率範圍就不得不大,這樣連不會形成駐波的頻率也吸收掉了,整個房間的低頻響應還是不會平,只是變小了而已。真正對付駐波的方法,現代以擴散為最重要。

    產生駐波的原因是因為聲波在兩面牆,或多面牆間來回反射的關係。如果能讓反射波向四面八方擴散,就不會跟自己產生干涉,就算有也很少,這樣聲波就可以充滿整個房間,而不是只有在幾個點特別大聲。這種經過擴散所產生的均勻音場,是所有音響迷夢寐以求的。那要如何擴散呢?

    基本上有兩種擴散方式,一種是用圓柱型的牆面,一種是用擴散箱(板)。

    圓柱型的牆面就是在牆面上做很多接近半圓的的柱子,當聲波碰到這些柱子時,就會向圓柱的垂直方向散開,但他有效的擴散頻率範圍跟他的半徑有關係。因此要擴散低頻,需要很大的柱子。台灣某些建材公司,像一澤有出這種的擴散圓柱建材,有些音響公司也有進口類似的產品,但我們可以自己做,就是在牆上按照要做的圓柱寬度釘上角木,然後用兩分或一分的夾板在角木之間凹成一個圓柱壯的牆面,裡面可以塞些玻璃纖維綿,外面可以考慮貼璧布或者漆油漆裝飾。

    另外一種有趣的擴散箱,因為可以般動,很受音響公司的歡迎,每次音響大展都可以看到這種產品。他的原理是如果聲波反射回來時,波的相位可以是隨機的話,整個波的前進方向就會像四面八方擴散。可是如何要讓反射波隨機呢,這也就是要讓每個反射回來的波走不同的路徑,如此要分成無線多個路徑才能真正產生所謂隨機的相位。不過好在數學家發現了用某種方法可以模擬這種隨機的路徑,就叫做二次餘數法。他就是用薄板隔成深度不同的格子,當聲波碰到格子底端反射回來時,因為每個格子的深度不一樣,所以每個反射回來的聲波相位也不同,經過用而次餘數法算出的深度,可以模擬隨機的反射相位。因此反射波就會向各方向擴散,行程駐波的機會就小了。

    二次餘數的算法很簡單,首先選擇一個質數,也就是只能被自己整除的數,像1,3,5,7,11,13等等都是質數。我們選5為例好了。

    質數選好了就去除正整數的平方,剩下除不盡的就叫做餘數。以5為例:

    0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0

    1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1

    2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4

    3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4

    4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1

    5的平方除以5餘數為 0

    所以這種的深度比就是014410

    而深度和能夠擴散的最長聲波半波長接近,而每個格子的寬度和擴散最小波長的4分之一接近。如此就可以設計出想要的擴散箱。

    筆者自己用紙板做了兩個擴散箱,但因為面積實在太小,效果分辨不出來。
     

    标签:噪声控制,噪声治理

    上一篇: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
    下一篇:高清视听室隔音、吸音和扩散处理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